X-线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184页(2163字)

X-线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unglobulinemia,X-LA)为X染色体性联遗传病,有家族史,男性发病,血清中各类免疫球蛋白显着低下,但并非完全缺如,又称先天性低两种球蛋白血症。本病于1952年首次由Bruton报道,故也称Bruton病。

【病因】

在X染色体X22~23区域有基因缺失。

【发病机制】

本症患者前B细胞发育至成熟B细胞过程中存在障碍,主要是前B细胞DNA合成低下,免疫球蛋白基因分析时发现有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酪氨酸激酶(ATK)基因,缺乏正常前 B细胞中的组成结构。骨髓中存在前B细胞,而外周血中,则几乎见不到浆细胞和成熟的 B细胞。同时血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合成或分泌免疫球蛋白。

【病理】

活体组织检查发现:腺样体、淋巴结、扁桃体均发育不良,镜下见不到生发中心,浆细胞罕见;骨髓中前 B细胞量正常。婴儿直肠黏膜活检镜下缺少浆细胞,而正常婴儿出生1个月后直肠黏膜镜检,可见大量浆细胞。

【临床表现】

生后数月内可无临床症状,可能与来自母体丙种球蛋白有关。多于生后4~8个月发病,某些病例可到5~6岁时才开始发病。常反复发生多种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扁桃体炎、副鼻窦炎、中耳炎、脓皮病、脑膜炎等。反复肺部感染,可引起支气管扩张。其病原以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链球菌、葡萄状球菌为主,对病毒、原虫等的抵抗力基本正常,如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常易患慢性真菌感染。由于局部免疫同时受累,黏膜分泌 IgA 减少,容易罹患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肠炎。肠道兰贾第鞭毛虫感染时,可因腹泻进一步引起吸收不良,加之感染等因素,部分患者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结核病的发生率也比较高,还可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脑肿瘤、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

本病患者更反复感染,但因其淋巴组织缺少生发中心和浆细胞,故而淋巴结、扁桃体、脾脏等均较正常为小。

【诊断】

1.临床表现 依据出生4个月后,反复细菌感染,浅淋巴结摸不到等临床表现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合家系调查有助于诊断

2.实验室检查

(1)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血清 IgG、IgA、IgM 水平均低,IgG常<2g/L(200mg/dl或测不出)也有 IgM 正常或稍高者。

(2)特异抗体检查:同种血球凝集素效价很低或测不出,对菌苗接种抗体反应极低或无反应,此可与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相鉴别(后者接种菌苗后抗体反应正常)。

3.其他 本症患者T细胞数量及功能均正常。外周血中B细胞数明显减少,白细胞数和分类一般均正常,细胞免疫功能检查无异常。

【治疗】

1.合理控制感染积极防治并发症 对本症患者,要注意营养,加强护理,防止交叉感染。依据感染特点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剂量要足够,疗程不宜太短,不应过频的更换抗菌药物。对发生的并发症如中耳炎、支气管扩张等,均应做相应的处理。

2.免疫球蛋白治疗 早期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可预防全身感染,如再配合抗感染,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既往常用人血丙种球蛋白,能预防全身感染。一般100mg/kg肌内注射,可提高血清 IgG1g/L。初次用量200mg/kg,维持量100mg/kg,每4周肌内注射一次,以维持血清 IgG水平在3.0g/L左右。静脉注射的效果,比肌内注射更好,但必须用供静脉使用的制品,供肌内注射用者,不能用作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前,宜检测血清Ig水平,以维持血清 Ig水平在3~5g/L为佳。初次剂量200~250mg/kg,而后300~350mg/kg,每4周1次,或150~250mg/kg,每2周1次。亦可用血浆代替免疫球蛋白,每次10ml/kg,静脉注射,每2~4周1次。

本病患者不宜做预防接种,尤其忌用减毒活菌苗。

【预后】

本病预后差,常于婴幼儿期死于重症感染。如能及时诊断,坚持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使感染减轻,存活期延长。合并慢性感染可致发育障碍、支气管扩张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