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197页(1377字)

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primary neutropenia)由于粒细胞绝对值减少、机体容易发生感染、乏力等症状的一类疾病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原发性粒细胞减少症。

【病因及分类】

1.婴儿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自新生儿期开始,即可反复发生各种细菌感染,病情严重,多死于肺部感染。白细胞总数可正常,但中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代偿性增高。骨髓检查,显示中性粒细胞成熟过程障碍,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

2.家族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familial benign chronic neutrope-nia)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年龄较大,间歇发作,粒细胞中度减少,随年龄增长可自行缓解。

3.家族性严重粒细胞减少症(familialsever meatropenia)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出生后即可发生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患儿粒细胞数常<0.2×109/L且伴有单核细胞增多,骨髓细胞检查,显示粒细胞成熟障碍,免疫球蛋白增高。

本病可能为上述家族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一种轻的类型。

4.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cyclic neutropenia)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于婴儿期及以后发病,呈间歇发作。发作期可发生口腔、皮肤感染、淋巴结肿大及发热,粒细胞多在(2~4)×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常<10%,其发热与感染轻重,及粒细胞减少程度相关,粒细胞 <0.5×109/L者常发生严重感染。发作期持续3~14d左右即转为间歇期。间歇期约12~35d,粒细胞数逐渐恢复至正常或偏低,症状可完全消失。随年龄增长,发作逐渐减轻,可于5~10年后恢复正常。约有近半数患者摘除脾脏后症状有所改善。

5.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免疫球蛋白异常血症 属性联遗传,出生后即可反复的发生各种细菌感染,其病情轻重不一,常伴有脾脏肿大,粒细胞数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或周期性的中至重度减少,单核细胞代偿性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IgA、IgG缺如,IgM 正常或增高。

【诊断】

外周血白细胞婴儿<1.0×109/L,儿童<1.5×109/L。

【治疗】

本病治疗,主要是预防和及时有效的控制感染。慢性粒细胞减少,经长期随访,稳定者无需治疗;对粒细胞低而有症状者,可口服利血生、鲨肝醇等药物,也可输注中性粒细胞。某些中药如人参、黄芪、当归可有助于改善症状。同型骨髓移植亦可能有效。近来有试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核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白细胞介素3(IL-3)治疗有效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