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202页(4705字)
因多种疾病、营养状况、药物及理化因素及外伤手术等原因,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暂时性或永久性损害,而造成以反复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称之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比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更为多见。不同的病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也各不相同,可表现为体液免疫低下、或细胞免疫低下、补体系统缺陷、或吞噬功能低下、或调理功能低下,可造成机体防御功能的3个环节受损,如屏障作用受损、非特异免疫反应缺陷、或免疫应答反应缺陷,但以多环节受损者更为多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
1.感染 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急慢性感染,均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损害,使病程迁延,易并发其他病原感染,病情复杂而严重。
许多病毒感染引起机体的免疫损伤是多方面的。如流感病毒感染时,首先是病毒直接侵袭呼吸道黏膜,损坏了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它还可直接作用于粒细胞,或产生粒细胞自身抗体,而使粒细胞被破坏,发生外周血粒细胞数减少,还可抑制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使机体的炎症应答反应受损,易继发细菌感染。麻疹病毒感染,可使 T细胞、B细胞等的增殖活化功能障碍,迟发性超敏反应受到抑制,PPD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或弱阳性。3个月内胎龄儿感染风疹病毒时,可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A缺乏症。新近研究证实,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时,存在一系列免疫功能改变,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恢复正常。
严重的脑膜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感染,如流脑败血症、金葡菌肺炎及脓胸、粟粒性肺结核等,均可导致 IgA 类抗体失活,使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迟发性超敏反应减弱。结核感染所引起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常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某些细菌感染还可引起体液免疫受损,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IL-1、IL-6、TNF-a等产生亢进,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粒细胞吞噬功能及杀菌功能明显减低。
真菌、原虫、蠕虫类感染,均可不同程度的影响T细胞或(和)B细胞免疫功能。
2.其他疾病因素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实质性损害导致急、慢性肝功能不全时,常伴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吞噬细胞功能缺陷,这些缺陷是造成肝病患者易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
肾功能不全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尿毒症时,其血清中还存有其他免疫抑制因子。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多种蛋白质大量丢失,而造成低蛋白血症,血清免疫球蛋白亦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趋化障碍、库欣综合征患者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功能受到明显抑制,使这类病人易发生感染。
恶性肿瘤患者,有的本身即为免疫系统肿瘤(如各类急慢性白血病、霍奇金病、淋巴瘤等),早期就因肿瘤细胞限制了免疫活性细胞,而损伤了免疫功能,再加上抑制性细胞增加,血清中的抑制因子增多,不少肿瘤也能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 α球蛋白,以及晚期的严重蛋白质营养不良等因素,致使其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免疫功能全面低下,易于发生感染。
先天愚型患儿有多种免疫功能异常,其感染发生率较高。
3.营养因素 重症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可致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迟发性超敏反应减弱,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趋化功能和杀菌功能均减弱,血清免疫球蛋白低下。这些都是该病患儿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微量元素如铁、锌、铜或硒等缺乏,可引起T细胞功能减低,迟发性超敏反应减弱、抗体生成减少,和某些细胞因子的活性降低;缺锌者的胸腺和脾可减重20%~40%。多种维生素缺乏,也可引起免疫系统不同方面的损害,如维生素A、B6、B12、叶酸缺乏时,T细胞和B细胞功能有明显影响,维生素A缺乏,还可影响上皮细胞代谢,损伤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
脂质过多,能抑制细胞免疫功能、粒细胞趋化功能和杀菌功能,故肥胖症患者易患各种感染。
4.理化因素 淋巴细胞对γ射线十分敏感,经X射线照射后,可使全身淋巴组织萎缩,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T细胞功能受抑制,这些损伤,可持续到多年。
皮质类固醇大、中、小剂量,均对免疫功能有影响,尤其是大、中剂量长期应用,可继发各种感染。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分别对T细胞、B细胞和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某些抗生素类药物,也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如氯霉素能抑制抗体的生成,四环素类药物能抑制脾细胞抗体生成和粒细胞的趋化功能,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T细胞和 B细胞均有抑制作用。许多药物如抗肿瘤药、抗生素、皮质激素、阿司匹林、茶碱类等可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
5.外伤与手术有关因素 麻醉及较大的外科手术,均能引起免疫功能暂时性低下而易发生感染。大面积烧伤,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粒细胞趋化功能和吞噬功能减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等,易于发生感染。
婴幼儿脾脏摘除术后,易发生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等细菌的暴发感染。这是由于婴幼儿主要靠脾脏来清除这些细菌,同时,脾脏还是产生这些细菌特异性抗体的主要器官。因此,6岁以前的小儿不宜做脾脏摘除手术。<4岁的幼儿摘除扁桃腺后,对免疫功能也有影响。
6.其他因素1岁内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新生儿,其B细胞尚未发育成熟,血清补体少,粒细胞吞噬功能、趋化功能、杀菌功能均较低下,故易发生感染。
【分类】
许多因素可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但不同因素所引起的免疫缺陷有所侧重,有的主要影响细胞免疫,有的主要影响体液免疫,可分以下5类:
1.联合免疫异常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的艾滋病(AIDS)引起。
2.细胞免疫异常 由 AIDS病,医源性的如抗癌药、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血清和放疗等;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病毒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引致蛋白质和淋巴细胞渗漏性疾病等引起。
3.体液免疫异常 由AIDS病、蛋白质渗漏、自身免疫病、神经性疾病、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医源性的如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IgA缺乏)等引起。
4.补体缺陷 由继发性肝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
5.白细胞异常 由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增加、AIDS病和糖尿病等引起的移动和吞噬功能异常。由抗癌药、氯霉素、放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红斑狼疮、白血病、网状细胞增多症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临床表现】
大多数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故有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共同特点是反复感染,且多为机会感染。
中性粒细胞异常,主要表现为肺炎、化脓性皮肤病、化脓性淋巴结炎和肝脓肿等,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大肠杆菌和假单孢菌等。
B淋巴细胞缺陷,主要表现为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化脓性皮肤病等,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
细胞免疫缺陷和吞噬细胞功能异常,主要表现真菌、原虫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疾病。免疫缺陷还可合并恶性肿瘤、肿瘤转移、皮肌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诊断】
1.病史 有免疫缺陷的因素及反复感染的病史有引起免疫缺陷的基础因素,出现反复感染等疾病的临床表现,应考虑有免疫缺陷病。
2.辅助检查 进行有关免疫功能的检查可以确诊,一般检查包括外周血、骨髓象、免疫电泳、补体测定、Ig定量、细菌鉴定、X线检查、CT、MRI等检查均有助于诊断。确诊检查,如白细胞移动、杀菌能力、活性氧、酶等测定,白细胞膜糖蛋白测定,可诊断白细胞缺陷;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细胞表面mIg、补体受体和FC受体测定对细胞产生抗体能力的测定可诊断体液免疫缺陷;E-玫瑰花反应、T细胞亚群、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可诊断细胞免疫缺陷。
3.组织病理学检查 直肠黏膜、胸腺、皮肤活检,外周淋巴结、扁桃体及病变部位(如慢性肉芽肿)活检等,亦有确诊意义。
【治疗】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防治原则,主要是积极防治原发性疾病,去除导致免疫损伤的相关因子。
除注意营养外,对确系体液免疫缺陷者,应用两种球蛋白可提高抗体水平,一般用量为0.1g/kg,肌内注射,每月1次。对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补体缺损者,可输注新鲜或冷藏血浆。有 T细胞功能受损、粒细胞功能缺陷者,可口服左旋咪唑、注射胸腺肽、转移因子、γ-干扰素和IL-a等。某些中药如黄芪、人参、茯苓等,云芝多糖、香菇多糖有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的作用。
应用 MCGS、G-CGF、MG-CGF、IL-1、IL-8和 TNF等细胞因子或输中性粒细胞对吞噬系统异常者有较好疗效。
【预防】
要积极预防可能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各种诱因,如注意药物反应、改善营养、预防感染等,要做好预防性隔离措施,选用适量有效的抗生素等。
【预后】
一些暂时性的继发性免疫缺陷病,随基础疾病的治愈或外部诱因的消除,可以自行恢复。
单纯一种免疫功能缺陷者治疗效果较好。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如AIDS病,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