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541页(2168字)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中毒,多发生在夏秋炎热季节,主要是因为食物在制作、储存、出售过程中处理不当,被细菌污染,食后引起胃肠炎及中毒症状。最常见的细菌有沙门菌属、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嗜盐菌及肉毒杆菌等。发病原因有二:一种是由于细菌在肠道大量繁殖引起急性感染。另一种原因是细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放出外毒素,被肠道吸收引起中毒反应。由此可知,属于前一类细菌污染的食物,经过高温蒸煮,杀死细菌,就可不引起中毒;属于后一类细菌污染的食物,虽然高温杀死细菌,但未被破坏毒素,食后仍能中毒。

【临床表现】

食物中毒的特征是:短时间内食同种食物的人同时或相继发病,症状相似,主要是胃肠道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往往伴有发热,吐、泻严重者可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症状。不同的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常有不同的特点,分述如下:

1.沙门菌食物中毒的特点 多因吃家畜或和家禽的肉、内脏、蛋、乳引起。潜伏期6~24h。发病即有发热,小儿常呈持续高热。大便为黄绿色水便,有时可见脓血,并有里急后重。个别病人出现皮疹,病程1~3周,重者可致死亡。

2.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特点 多因吃剩饭、剩菜引起,也有因吃鱼、肉、蛋引起者。潜伏期多在3h以内,来势凶,恢复快,吐比泻重,吐物可见胆汁,不发热或仅微热,多数病人1d即恢复。

3.嗜盐菌食物中毒的特点 多因吃海鱼、海蟹、海蛤或用盐渍的食物引起。潜伏期多在8~18h,多数病人先有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绞痛,随后腹泻,呕吐,发热38℃左右,大便常呈洗肉水样或脓血便,很少见里急后重。

4.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的特点 多因吃罐头、腊肠、咸肉或其他密封缺氧储存的食品引起。潜伏期长达12~48h甚至几日。不发热,很少胃肠道症状,但神经系统症状极突出,表现意识清楚,但有头痛头晕、眼睑下垂、复视、瞳孔散大、失音、咽下困难、呼吸困难,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死亡率在50%以上。

5.大肠杆菌等食物中毒的特点 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韦氏杆菌和链球菌是人体寄生菌,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条件适合大量繁殖后才引起症状,所以又叫条件致病菌。这类中毒潜伏期短,一般4~12h,症状轻,很少发热,大便水样,无里急后重。大肠杆菌感染者,大便有特别腥臭味;韦氏杆菌是厌氧生长,潜伏期稍长。

【诊断】

集体发病者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但要做出细菌分型有时需要靠细菌培养结果。散发病例往往很难与肠炎鉴别,需要从病史中得到线索,再结合临床经过进行判断。

【预防】

1.加强食物管理,注意饮食卫生 尤其是在夏秋季对肉、鱼、蛋、菜、牛奶等的加工制作、运送、储存、零售过程,都要加强管理,防止污染变质;熟食饭菜更要注意卫生,剩菜、剩饭要放在凉爽通风地方,时间不能过久,食前必须加热,变馊发酸的食物决不能吃。

2.检查牲畜肉 病死牲畜肉须经过兽医和有关人员检查决定能否食用。动物头、蹄、内脏等易污染的食物必须洗净后经高温煮熟煮透再食用。防止生熟食品交互污染。

3.消毒装罐食品 装罐食物,特别是肉食品须彻底消毒,罐头顶部鼓起时绝不可食。吃海产食物或用盐渍食品,应充分加热熟透。

4.预防工作人员污染 一切食品工作人员若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时,应暂时调换其他工作。

【治疗】

治疗原则是清除毒物,控制感染,尽快补液,对症治疗。轻型患者经过催吐、导泻、禁食、补液等处理即可恢复。重型患者的治疗重点是尽快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抗生素可由静脉点入,同时加入肾上腺皮质激素,积极进行对症疗法。

小儿食物中毒比成人来势凶猛,一般情况下都需要给抗感染治疗,在细菌未明确以前可用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治疗;若诊为大肠杆菌感染可用新霉素或多黏菌素等药;肉毒杆菌中毒应予洗肠,尽快注射多价抗肉毒血清5万单位,必要时6小时后可重复I次。注意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氧气吸入并做人工呼吸。

中医急救方法如下:①食腐败鱼、肉中毒时,急用催吐法排除胃内容物,再用生姜5~10片,苏梗15g,煎水服。②其他食物中毒时,用生山楂15g,陈皮9g,绿豆衣15g,甘草6g,大黄6g,煎水服。

上一篇:婴幼儿哭闹 下一篇:咳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