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体内养分的运转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农业出版社《肥料实用手册》第14页(3022字)
【参考文献】:
[1]何念祖,孟赐福.植物营养原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张道勇,王鹤平.中国实用肥料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浙江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4]谭金芳,介晓磊等.钾肥施用原理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5]林葆.我国化肥的肥效及其提高的途径.土壤学报.1989
[6]沈其荣,谭金芳,钱晓青.土壤肥料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陈伦寿,李仁岗.农田施肥原理与实践.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8]浙江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一)植物体内养分分布特性
植物体内的养分在各部位分布的多少,是由其本身在植物体内是否参加循环决定。有些养分如钙、铁、锰等,在植物体内构成像细胞壁这样的骨架物质,即稳定的化合物,因而它们不能参与循环,这类化合物器官越老含量越多,若发生缺素症,病症首先发生在幼叶。
另一些养分如氮、磷、镁、硫等,在植物体内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不断分解释放出的离子又能转移到其他需要的器官,这些元素便是参与循环的元素。氮、磷、钾等几乎是一用再用的元素,这是早已证明的现象。它们多分布于生长点和嫩叶等代谢较旺盛的部位。正在发育的果实和种子中含量也高,植物体内这些元素缺乏时,病症首先表现在老叶。
(二)植物体内养分的再利用特性
养分的再分配与再利用,也是器官之间营养物质内部调节的主要特征。养分运输的方向即从源到库。源指的是制造养分并将其提供给其他器官的部位,库指的是消耗养分的部位,源和库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生长期,源和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当叶片衰老时,大量的糖以及氮、磷、钾等都要撤离,重新分配到就近的新生器官。尤其是在生殖生长时,营养体细胞的内含物向生殖体转移的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小麦籽粒达到25%的最终饱满度时,植株对氮与磷的吸收已经90%完成,故籽粒在最后充实中,完全靠营养体内已有的营养元素进行再度分配转让,一直达到完全成熟。麦类、水稻等在抽穗前蓄积在茎和叶鞘中的碳水化合物,在抽穗后转移到穗,这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作物茎叶中的有机物即使在收获后,仍可以继续向生殖体转移。例如有的地方,玉米连秆带穗一起收获,就是为了让茎叶中的有机物继续向籽粒中转移,这样可提高玉米的千粒重,一般可增产1%~10%。
由上可见,在生产中及时而正确地引导同化物,在不同生育期向不同的生长中心再分配转移,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对于增加籽粒产量是非常重要的。
(三)植物体内养分运转的机制
养分的运输物质主要是水、无机离子和有机化合物。
水和矿物质在根际被吸收,主要通过木质部向上转运到植株地上部,也可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转。有机物质主要在韧皮部运输,它可以向上或向下转运。
1.木质部运输的机理——质流 绝大部分的营养以无机离子的形式在木质部运转,这是通过分析木质部部分流汁而得到证实的。离子在木质部导管里运输主要靠质流,是随蒸腾流向上运输,如Ca和B的运输只能从根到叶子,而不能逆转。二者的运输主要取决于蒸腾质流,如果蒸腾小,Ca和B从土壤由根运输到顶尖的量不多,因此,就可能发生缺素症。
2.韧皮部运输的机理
(1)压力流动学说。此学说由德国植物生理学家明希(Münch,E.)于1930年提出。其基本论点是:物质在韧皮部中的运输是沿着韧皮部中的渗透梯度进行的,这种梯度是由于源库关系所维持的。在靠近源端的韧皮部由于同化产物不断被装载,从而使溶质势有所提高,水分便会流入韧皮部。而库端的器官细胞由于同化产物不断被运出,从而导致膨压降低。因此,水分便由源端通过筛管向库端移动。即有机物在筛管中随着液流的流动而移动。这种液流的流动,是由于输导系统两端的压力差而引起的。
压力流动学说认为叶中有机物之所以能运输到根部,是因为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糖类,使叶细胞中的糖浓度增高,由于渗透作用,水进入细胞内,使细胞的静水压增大;根细胞中的可溶性糖由于转变成淀粉贮藏起来或用于生长而减少,细胞中的糖浓度降低,水从细胞中排出,使根细胞的静水压变小。因此,在叶和根的细胞之间产生静水压差,溶液就从静水压大的叶细胞经过筛管流向静水压小的根细胞,其中的糖跟随溶液而流动(图1-4)。
图1-4 植物内集流系统图解
压力流动学说至今仍为许多生理学家用来说明韧皮部运输的机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叶与根或叶与果实之间并非直接连通,筛孔的原生质对糖溶液流动有相当大的阻力。筛管“源”、“库”两端所产生的压力势差,克服不了通过筛孔的原生质给溶液的阻力。第二,这个学说无法解释一个筛管中同时有双向运输的事实。
(2)质子——蔗糖共运学说。蔗糖进入韧皮部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能量,目前认为,蔗糖进入韧皮部筛管与质子(H+)共运有关,即是由载体带着质子与蔗糖进去,到达筛管,此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并且在ATP酶的作用下,要用氢泵才可将H+打出去。
图1-5说明,外界溶液(H+)浓度高,里面〔H+〕浓度低,由于里面pH高,H+由里向外是逆浓度梯度,为了保持平衡,一定要用泵才可将H+打出去,需有能量才可进行。当载体将蔗糖与H+共运到里面时,质外体的pH便增高了,由泵又将里面的H+打出去,pH立即又下降了。
图1-5 ATP酶作用下的质子——蔗糖共运示意图
试验表明,质外体的pH对蔗糖负载有较大影响,当pH高时(pH=8),H+减少,梯度小,因而蔗糖负载量少;相反,当外面pH为5时,H+增多,梯度大,因而蔗糖负载量就多。
研究表明,加入外源标记的蔗糖会在主脉的筛管和伴胞中大量富集,这充分说明蔗糖在韧皮部中是逆浓度梯度的装载,蔗糖从叶肉细胞到筛管主要是共质体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