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肥料实用手册

科学施肥试验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农业出版社《肥料实用手册》第233页(2563字)

【参考文献】:

[1]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办公室。平衡施肥配套技术。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何平安。肥料检测实用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3]李贵宝,高祥照。化肥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农业部农业局。配方施肥。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5]张景略,徐本生。土壤肥料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奚振邦。化学肥料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7]彭文博,段藏禄,周继泽。庄稼医生实用诊断技术。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1995

[8]葛诚。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应用及其发展。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9]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机分会。化工企业常用标准选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10]鲁如坤。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11]沈善敏。中国土壤肥力。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肥料田间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产前定肥”,它是平衡施肥的基础。田间试验的好坏,直接影响平衡施肥推荐方案的产生。根据肥料定量的根据来划分,科学施肥技术方案分为三大类:地力分级分区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和多因子多水平田间试验法。

1.地力分级区配方法 本方法是根据土壤肥力的高低,将一定区域内的土壤分成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相对均等的田块,作为一个配方区,利用已有调查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方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施肥量。

2.目标产量配方法 本方法是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和肥料两个方面供给养分的原理来计算肥料的施用量。

在作物产量对土壤肥力依赖率的试验中,把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X和施肥可以获得的最高产量Y,这两个数据成对地汇总起来,通过分析,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Y=X/(a+bX)。这就是作物定产的经验公式。根据目标产量,计算作物需要吸收多少养分,提出应施的肥料量。

(1)养分平衡法。就是以土壤养分测定值来计算土壤供肥量

应施肥料养分=作物需要吸收的养分-土壤可提供的养分

作物需要吸收的养分=目标产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是指作物每生产一个单位经济产量吸收了多少养分。一般是把地上收获起来的包括茎、叶、籽、实等,不包括地下根系或落花、落果,因为它们没有带出土壤。

土壤能提供的养分通常是测定土壤中含有多少速效养分含量,用mg/kg来表示,然后计算出每667m2含有多少养分。每667m2田表土为15万kg,1mg/kg的养分在667m2田中所含的量为:150000(表土)×1/1000(mg/kg)=0.15kg。这个0.15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常数,称为土壤养分的换算系数。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能,因此,土壤的任何测定值,只代表养分的相对含量,用换算系数得出的每667m2养分千克数,实际上不是一个绝对值。作物实际吸收养分的值,占实测值的比重,称为土壤养分的校正系数,通过田间试验可以求出:

养分平衡法肥料需要量的公式如下:

(2)地力差减法。地力就是土壤肥力,地力产量就是空白田产量,作物所吸收的养分,全部来自土壤。地力差减法就是目标产量减去地力产量,就是施肥后增加的产量,肥料需要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地力差减法的优点是不需进行土壤测试,计算较简单。但空白田产量是诸因子的综合结果,土壤肥力越高,空白田产量就越高,应施肥增加的产量就越低,计算出来的用肥水平就低,这与生产实践是有矛盾的。

3.肥料效应函数法 不同肥料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称为肥料效应。肥料用量和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不同的土壤上是不同的,但都要通过田间试验来确定肥料的最适用量。

(1)多因子多水平田间试验法。它是从单因子多水平田间试验法衍生而来的,多因子多水平试验在同一试验中的处理比较多,现在一般采取正交设计,正交旋转设计和最优设计等。其特点是精确度高,反馈性好,但在推广中,规律性不强。

(2)养分丰缺指标法。如果田间试验结果验证了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与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就可以把土壤养分的测定值按照一定的级差划分养分丰缺等级,提出每个等级的施肥量,称为养分丰缺指标法。特点是直感性强,定肥简单,但精确较差。

(3)氮磷钾比例法。通过田间试验,确定出氮、磷、钾三要素的最适用量,并计算出三者之间比例关系,在实际应用时,只要确定其中一种养分的用量,然后按照比例关系,决定其他养分的用量,称为氮磷钾比例法。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地力水平对养分需要的比例是不同的。此法的特点是工作量小,群众易掌握,推广方便,但存在地区和时效的局限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