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并序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天津古籍出版社《汉魏六朝小赋译注评》第203页(2881字)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缻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4),脱然有怀(5),求之靡途(6)。会有四方之事(7),诸侯以惠爱为德(8),家叔以余贫苦(9),遂见用于小邑(10)。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12)。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13),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14),眷然有归欤之情(15)。何则?质性自然(16),非矫厉所得(17);饥冻虽切(18),违己交病(19)。尝从人事(20),皆口腹自役(21)。于是怅然慷慨(22),深愧平生之志(23)。犹望一稔(24),当敛裳宵逝(25)。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6),情在骏奔(27),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8),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29)。乙巳岁十一月也(30)。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31)?既自以心为形役(32),奚惆怅而独悲(33)?悟已往之不谏(34),知来者之可追(35),实迷途其未远(36),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37),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38),恨晨光之熹微(39)。
乃瞻衡宇(40),载欣载奔(41),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42),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43)。引壶觞以自酌(44),眄庭柯以怡颜(45)。倚南窗以寄傲(46),审容膝之易安(47)。园日涉以成趣(48),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49),时矫首而遐观(50)。云无心以出岫(51),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52),抚孤松而盘桓(53)。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54)。世与我而相违(55),复驾言兮焉求(56)?悦亲戚之情话(57),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58),将有事于西畴(59)。或命巾车(60),或棹孤舟(61),即窈窕以寻壑(62),亦崎岖而经丘(63)。木欣欣以向荣(64),泉涓涓而始流(65)。善万物之得时(66),感君生之行休(67)。
已矣乎(68)!寓形宇内复几时(69),曷不委心任去留(7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71)?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72)。怀良辰以孤往(73),或植杖而耘耔(74)。登东皋以舒啸(75),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76),乐夫天命复奚疑(77)。
【译文】:
我家境贫困,靠种田不足以自给。年幼的孩子很多,米瓮中没有存粮,靠什么来维持生计,还未找到出路。亲戚朋友们都劝我出去做官。我心中忽而有所考虑,但又缺少求官的途径。恰好遇到四方勤王的大事,诸侯们都以惠爱为美德。家叔父因我贫苦,就举荐我任小县县令。此时讨伐玄桓的战事尚未结束,心里害怕出远差,彭泽县离我家只有一百多里远,公田的收益,足以换酒喝,故而向族叔谋求此职。到任后不久,很思念家乡,便产生了回去的想法。为什么呢?我本性真率,不能做自己不愿做的事。饥寒虽令人痛切,但违背自己的心愿则使我身心都感到痛苦。先前曾在官场奔走,那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我惆怅感慨,为平生的志趣不能实现而深感惭愧。本想干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程氏妹在武昌逝世,我奔丧的心情如骏马奔驰一样急迫,于是免职离去。从仲秋八月到入冬,共任职八十多天,因这件事办得随心所欲,故执笔作《归去来兮》,时乙巳年十一月。
归去呀,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归去!既然知道自己的心为形役所躯使,又为何惆怅而独自悲伤!意识到已往的错误,知道将来还可挽回;认识到走上迷途还不太远,觉悟到今是而昨非。船荡漾而轻快行进,风阵阵吹起衣襟。借问行人离家还有多少路?抱怨晨光竟这样微弱。
终于看到了简陋的家室,不禁高兴地加快了脚步。僮仆们前来迎接,年幼的儿女也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虽已荒芜,所种的松树依然挺秀。抱着幼儿走进房中,看见酒已注满酒杯。举起杯壶自斟自饮,顾盼着庭中的树木,脸上浮现出笑容。倚着南窗以寄托高傲的情怀,我深知低下的居室却能使人安心。每日在园中享受漫步的乐趣,虽有门却经常不开。拄着手杖流连休憩,时时仰起头眺望天边。云毫不在意地飘出峰峦,鸟飞得疲倦了便知道归还。光线黯淡了,太阳将要落山,我抚着孤松徘徊留连。
归去啊,让我同外人断绝来往。既然这世道与我意愿相背,再驾车出行又有何追求?我喜欢听亲人们充满感情的谈话,爱用琴书来消忧解怨。农人告诉我春天节令已到,该去西边田头耕作。有时驾着蓬布的车,有时摇起一叶扁舟,摇船进入曲折深邃的山谷,驾车沿着崎岖的道路登上山丘。树木茂盛生机蓬勃,涓涓的泉水开始流淌。赞美万物都能适时生长,感叹我一生行将结束。
算了吧,形体寄居在天地间能有几时,何不随着心意听任去留!为什么遑遑然还想往哪里走?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仙乡也不是我的期望。企盼着好天气时独自前往,那时将手杖插在地上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地放声长啸,对着清澈的溪流吟咏诗章。姑且随着造化而走向死亡,乐天知命又有什么困惑疑虑。
【评析】:
陶渊明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冬,辞去彭泽令,回归故乡,自此就未出仕,一直过着躬耕自食的生活。这篇辞(赋)是他将要辞去官职时写的。辞并序中展示了作者与当时污浊官场决绝的态度,抒发了以往出仕生活情景,表现出作者对纯朴自然的生活企羡,设想了回归自然后自由随意的生活情景,表现出作者追求在纯朴自然的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及纯真天性的意志,是一篇与仕途官场告别的宣言。文中在赞美田园风光,感叹人生的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寄,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文章采用介于散文、诗歌之间偏重于抒情的“辞”的形式,句式整齐,押韵并讲究对仗。文中多用比兴暗示手法,借景物寄托感情,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都生动传神。语言平淡朴素,流畅清新,富于韵律,充满诗意。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自幼家境贫困。二十九岁始任江州祭酒,不久便辞官归去。此后又出任过参军、彭泽令之类的低级官吏,但时间都很短。四十一岁之后便归隐田园,一直到去世。陶渊明是晋宋之际的杰出诗人,他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人生哲学,他的“癯而实腴”、看似平淡却具有浓厚诗意的作品风格,都给后世诗人以深远影响。他的散赋与散文尽管不多,但是能寓深情厚意于朴素自然之中,同他的诗作在风格上有一致之处。有《陶渊明集》和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