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赋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天津古籍出版社《汉魏六朝小赋译注评》第251页(1710字)
天河渐没(1),日轮将起。燕噪吴王(2),鸟惊御史(3)。玉花簟上,金莲帐里(4)。始折屏风,新开户扇。朝光晃眼,早风吹面。临桁下而牵衫(5),就箱边而着钏(6)。宿鬟尚卷(7),残妆已薄。无复唇珠(8),才馀眉萼(9)。靥上星稀(10),黄中月落(11)。镜台银带,本出魏宫(12)。能横却月(13),巧挂回风(14)。龙垂匣外,凤倚花中。镜乃照胆照心(15),难逢难值。镂五色之盘龙(16),刻千年之古字。山鸡看而独舞(17),海鸟见而孤鸣(18)。临水则池中月出,照日则壁上菱生(19)。暂设妆奁(20),还抽镜屉(21)。竞学生情(22),争怜今世(23)。鬓齐故略(24),眉平犹剃(25)。飞花砖子(26),次第须安(27)。朱开锦蹹(28),黛难油檀(29)。脂和甲煎(30),泽渍香兰(31)。量髻鬓之长短,度安花之相去(32)。悬媚子于搔头(33),拭钗梁于粉絮(34)。梳头新罢照着衣(35),还从妆处取将归(36)。暂从弦系(37),悬知缬缦(38)。衫正身长,裙斜假襻(39)。真成个镜特相宜,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译文】:
夜空上的天河渐渐隐没,一轮初日即将升起。燕子的喧噪唤醒了吴王,群鸟的鸣叫惊醒了御史。睡在金莲帐里花蕈席上的女子已醒,把屏风折起,门扇打开。朝霞晃耀人眼,晨风迎面吹拂。她走到衣架前穿衣,来到奁匣边取出金钏戴好。前夜的发髻还卷着,脸上的脂粉却已经淡薄。嘴唇不再像珠玉般泽润,额眉间只留下梅花妆的萼痕。面颊的涂脂稀疏了,额头上圆月般的妆饰也脱落,镜台饰着银带,原出自魏宫。镜台上还放着却月钗,挂着回风扇。一边是龙形挂钩,伸出匣外,一边是凤状的镜架倚偎着花朵。神奇的镜子能照见人的肝胆,颇为举世罕见。镜子还雕有五色盘龙,以及千年的古字。在镜前山鸡会独自起舞,海鸟会顾影悲鸣。池水映照在镜面,犹如捧出一团明月,在阳光下以镜照壁,在壁上会留下菱花般的投影。安排好梳妆用的镜匣,拉开镜屉准备梳妆。女子努力作出动人的情态,邀取当今帝王的欢心。已经很整齐的鬓发还要刻意修整,本来就很平的眉脊还要再剃一剃。花团锦簇的方砖,按次序构图分明。铺好朱红色的绣锦地毯,黛石蘸上用油和好的檀灰。润面涂唇用甲香煎香脂,护发油膏用香兰浸成。对镜度量鬓髻的长短,仔细安排插花的距离。把媚子悬挂在玉钗上,钗梁用扑粉擦得很光洁。梳罢头在着衣大镜前照视,又从梳台取过一面小镜,看一看镜上的小系绳,照一下发髻是否合心意。衣衫端正,显得身材修长,斜披的裙、裾有扣襻牵合。人与镜实在太相宜了,不可把它藏在镜匣里片刻,即便是暂时到花园中走走,也必须带上它。
【评析】:
此文虽题名为《镜赋》,但它实际令读者看到的,却是一幅美人晨妆图。就这一点而论,它与当时那“宫体”之作是完全一样的。不过从艺术构思的角度讲,它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种独到之处,就在于它的新奇与巧妙。作者虽然写镜,但极少正面静性的铺陈,而是通过刻划美人的晨妆,对其加以侧面的描述。由于作品把人物在镜前的各种动作表现的都很细腻,尤其是作者凭自己丰富的学识修养,极巧妙地自然地运用了一些典故。这便使得作品除呈现出艳丽的宫廷遗兴色彩外,又包含了一定的历史趣味。
【作者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梁诗人庾肩吾之子。初仕梁,任御史中丞,后转右卫将军。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羁留长安,不得返国。仕西魏,历任仪同三司。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庾信自幼聪敏,博览群书,尤精于《左传》,在梁时已颇有文名,然作品风格较为绮艳。仕魏后生活思想发生变化,创作风格亦为之一新,呈现出刚劲苍凉的特征。庾信亦是一位多产作家。原有集二十一卷,诗文备受后人推崇。庾信集的版本较多,到清代又出现了两家注本:一为吴北宜的《庾开府集笺注》,一为倪璠的《庾子山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