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恩列斯重要原着的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1页(4134字)

根据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谈谈辩证法问题》、《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哲学笔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18部列主义经典着作的研究论着所做的不完全统计:1949-1976年,发表论文534篇,其中翻译的33篇:出版着作196本,其中翻译的39本。1977年至今发表论文1251篇,其中翻译的49篇;出版着作153本,其中翻译的8本。下面简介5本原着的研究情况。

《资本论》的研究

1981年成立了全国《资本论》研究会,这是我国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一部经典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唯一的研究会。在马列主义经典着作的研究中,以研究《资本论》的论着最多,其中不少颇具学术价值。如郭大力的《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1957年中央党校刊印,1978年三联书店出版)、王亚南的《〈资本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王学文的《〈资本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许涤新主编的《〈资本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郭大力的《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方面把《资本论》中所包含的重要理论描述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另一方面对于其中比较难懂的章节作了简要的解释。它在50年代对于帮助读者理解《资本论》这部巨着的理论内容起了重要作用。

孟氧50年代在《教学与研究》上连载的《〈资本论〉典故注释》和沈志求等编的《〈资本论〉典故注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这两部对《资本论》有关典故的注释,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还是仅见的,深受《资本论》教学与研究者的欢迎。

马建行、郭继严合写的《〈资本论〉创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资本论》创作全过程的学术专着。章士荣着的《〈资本论〉的逻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是我国学者对《资本论》方法论研究的新成果。许涤新的《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读〈资本论〉笔记》(人民出版社,1979年)是力图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提示去认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一本专着。马家驹的《〈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是一本尝试运用《资本论》的方法去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以建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范畴和体系的论文集。胡培兆、孙连成合着的《〈资本论〉研究之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是一本对我国学者研究《资本论》观点的评论,很有特色。

《共产党宣言》的研究

范若愚在研究和普及《共产党宣言》方面贡献较大。50年代他在《学习》杂志上发表过不少学习《共产党宣言》方面的文章。高放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在研究《共产党宣言》方面写了不少文章,他带领博士生编写的一套有关《共产党宣言》的大型系列丛书(10本)现已出版了两本:《马克思主义者论〈共产党宣言〉》和《各派社会主义者和西方学者论〈共产党宣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

针对近几十年来西方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流行的以“异化”为中心主题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及我国“十年动乱”的深刻教训,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学者开始重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中央编译局等相继发起召开过4次全国性的关于这部着作的专题学术讨论会,有关的论文、论着也发表了10篇(本)。杨适着的《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2年),实事求是和宏观地评价了马克思的这本着作,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好评。

《哲学笔记》的研究

黄楠森主编的《〈哲学笔记〉注释》和他撰写的《〈哲学笔记〉与辩证法》,是研究列宁《哲学笔记》的两本较出色的书,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好评。《〈哲学笔记〉注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对于读者理解《哲学笔记》中难懂的句子或段落,很有帮助。《〈哲学笔记〉与辩证法》(北京出版社,1984年),不仅对列宁的辩证法思想作了介绍和解释,而且还作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

1952年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发表,对我国理论界研究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经济规律、生产目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等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有很大启发和推动。30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争论,讨论几起几落。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理论界对这些问题又开始重视,并开展了热烈讨论。讨论中,有的同意或基本同意斯大林的观点,有的则对斯大林的某些观点或表述提出了批评。例如,斯大林在这本书中给生产关系下了一个定义,从那以后,我国经济学文献就基本上按照斯大林的这个定义来表述生产关系。虽然也有不同意见,但未能公开发表。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对流行多年的斯大林的生产关系定义提出了不同意见。孙冶方在《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一文中提出了对斯大林定义的批评。张闻天早在1963年写的《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也对斯大林的定义提出了5点不同的意见。这篇文章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才正式发表(见《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又如,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认为:“无论如何不能把我国制度下的生产资料列入商品的范畴”。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1956年以前一般是阐述和宣传斯大林的观点。1956年以后,逐渐提出了各种不同见解,争论的焦点是全民所有制内部调拨的生产资料是不是商品。1954年初,南冰、索真在《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经济研究》1957年第1期)一文中批评斯大林关于国营企业间进行分配的生产资料实贡上不是商品的论断,认为“在实行经济核算制度条件下,各个国营企业还要彼此当作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经济单位来相互对待。还要‘亲兄弟,明算帐’”。因此,“生产资料在国营企业内部进行分配时,各个企业之间还是要把它当作商品来相互对待”。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南——学习〈邓小平文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

马齐彬、陈登才:《浅谈毛泽东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郑德荣等:《毛泽东思想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张广信:《毛泽东思想研究答问》,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马齐彬、周逸等:《毛泽东建党思想与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四十年来关于毛泽东思想的一些提法》,《红旗》1981年第2期。

邵华泽:《党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而奋斗的七年》,《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年第1期。

赵军先等:《浅谈毛泽东思想萌茅时期的核心》,《武汉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连海:《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初探》,《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6期。

刘勉玉:《从三次历史性转变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江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2期。

陈金榜:《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的实践和党的第次历史性转变》,《江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2期。

黄少群:《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的提出和形成》,《理论月刊》1984年第5期。

郭润宇:《试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标志》,《理论研究》1983年第12期。

陶金峰:《党的“二大”关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毛泽东思想萌芽之始》,《朝阳师专学报》1984年第3期。

杨超:《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1983年创刊号。

常宁、日山:《在新的实践中发展毛泽东思想》,《解放日报》1983年4月13日。

王文承:《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讨论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2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