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和特点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5页(3326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哲学史工作者努力学习与运用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史观,批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哲学史观,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0年代,虽然还没有较突出的新着作,但发表的论文表明,当时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方面已经取得了某些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研究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偏向。在一些哲学史理论问题上存在不同的意见。1957年初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讨论会,就研究和教学中提出的哲学史研究的目的、对象、范围、方法、观点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次讨论的论文集《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集中反映了50年代中国哲学史战线革命变革的进程,表明中国哲学史研究进入了科学轨道。

1957年以后,随着左倾思潮的滋长,教条主义、简单化、概念化等等倾向迅速发展起来,用政治批判代替学术民主和自由辩论,成为中国哲学史科学研究的极大障碍。1961年后,随着纠正左倾错误,中国哲学史研究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和发展。由任继愈任主编,组织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共同编写的4卷本《中国哲学史》,是解放后第一部马列主义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标志着马列主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但是,正确的思想和左倾错误的斗争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仍很复杂、曲折。十年动乱时期,林彪、“四人帮”对中国哲学史研究进行了疯狂的破坏,给中国哲学史这门科学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灾难。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哲学史研究才迎来了空前繁荣的春天。

30多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虽然经受了不少挫折,但仍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表现为:

(一)已经形成了一支专门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和教学的700-800人的队伍,其中中青年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全国性的中国哲学史学会和地区分会相继成立,并建立了一批研究中国哲学史或重要哲学史人物的机构,创办了《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国哲学》、《船山学报》、《孔子研究》等刊物,举办了各种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有关讨论文集。在高等院校及各级党校中,开设中国哲学史专业课的日益增多。已经出版或发表的专着、教科书、古籍点校注释、资料编纂及翻译着作达400部左右,论文8000余篇。

(二)中国哲学史已建设成为一门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专门学科,在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哲学史》(1978年),以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着重分析各时期各代表人物的理论、思维及其特点,注意总结各种哲学思想之间的批判和继承关系,也注意阐明中国哲学史上一些基本概念或范畴的演变和发展。孙叔平着《中国哲学史稿》(1980年)、认为本书的任务是从似乎杂乱的论点中找出其内在逻辑,写出作者自己的哲学体系。辛冠洁等主编的《中国古代着名哲学家评传》(1980年)、《中国近代着名哲学家评传》(1982年),把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力图反映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真实面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1982年),力图写出作者本人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上对中国哲学和文化问题的理解和体会。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9所院校编写的《中国哲学史》(1982年),把围绕哲学基本问题所展开的哲学矛盾运动作为论述的重点,而以认识论和发展观为重心,力图通过哲学范畴的历史演变来探索哲学认识发展的逻辑进程。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1983年),着眼于中国哲学逻辑的发展过程,认为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同时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冯契着《中国古代的逻辑发展》(1983年),研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合乎逻辑地发展的轨迹,以求建立科学的中国哲学史理论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编写的《中国哲学通史》(1985年开始出版),从中国哲学的历史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哲学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哲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色。所有这些,反映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新进程。

(三)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问题,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和研究。研究中强调在马列主义指导下注意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理论和史料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宏观和微观的统一、分析和综合的统一,加强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突出中国哲学史的民族特点。注意批判吸取古今中外一切合理的方法,如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等),对之加以鉴别和改造,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方法论。有的论者提出建立一门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中国哲学史学。不少学者将新的研究方法用于科研和教学,使中国哲学史这门古老的学科出现了朝气逢勃的新鲜气息。

(四)普遍重视和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对中国哲学范畴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体系,各具体范畴的涵义、矛盾、演变及其联系,范畴和社会历史条件、科学发展、社会思潮的关系,各个时期范畴及其体系,各个哲学家的范畴及其体系等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开拓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课题。

(五)长期忽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研究的局面被打破,相继成立了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会、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会、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从事少数民族哲学史研究的工作者,对蒙古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苗族傣族纳西族羌族布依族瑶族满族朝鲜族藏族白族拉祜族怒族侗族傈僳族和克木人等等的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这对于了解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和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开展原始思维的研究和探索。研究者根据考古发掘和我国解放前后一些少数民族经济状况、精神生活的调查资料,对原始思想及其和哲学思想萌芽的内在联系进行辛勤的探讨,这有益于研究哲学思想产生的初始状态。

(七)对中国着名哲学家、思想家,包括从先秦时代的孔丘、墨翟、老聃直到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和现代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重点研究,这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和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对以前一些不曾引起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者重视的历史人物的哲学思想也进行了研究,为中国哲学史增加了新内容。

(八)对各个时期的断代哲学史展开深入研究,包括先秦哲学研究、汉唐哲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元代哲学研究、明清哲学研究等等。近代哲学史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突破了中国近代哲学思想贫乏的成说,已从人物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性的专题研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兴起、演变、特点、规律、主线和基本形态,以及从启蒙哲学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的逻辑的必然进程。

(九)哲学分支学科的各门专史研究,如中国辩证法史、唯物论史、逻辑思想史、伦理思想史、美学思想史、无神论史、佛学史、道教史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开展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研究。已出版不少资料专辑和专着,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提供了原始资料,并对史料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者对于许多问题都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各方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