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1页(5085字)
现代西方哲学指的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西欧哲学和北美哲学。50年代,我国哲学界侧重于研究苏联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基本上持否定态度。6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立了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组,在哲学界开展了对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用主义、人格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的研究,翻译出版了一些现代外国哲学着作,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个别大学还开始设立现代外国哲学课程。“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完全停顿,直到7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才受到应有的重视,并在最近10年内取得重大进展。1979年召开了建国30年来第一次全国现代外国哲学讨论会,并成立了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着重讨论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纠正过去那种用政治批判取代哲学批判的错误作法,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那以后,由学会主办了4次全国性的大型讨论会、5次专题讨论会,如分析哲学讨论会、存在主义讨论会、英美语言哲学讨论会等等,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这项研究的开展。
近10年来,建立了许多科研教学机构。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把原来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组扩大为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北京大学建立了外国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建立了美国哲学研究室和法国哲学研究室,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也建立了现代外国哲学教研室。在各省市社会科学院中也有一些人员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研教学工作者有300人左右。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招收了大批硕士研究生和少数博士研究生,还有派到国外攻读这个专业的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1956年创办了《哲学译丛》期刊,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创办了《外国哲学资料》,武汉大学美国哲学研究室创办了《美国哲学资料》,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在1981年创办了《现代外国哲学》集刊等等。
近年来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出版了一系列现代西方哲学教材,如刘放桐等的《现代西方哲学》,夏基松的《当代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教程》,葛力主编的《现代外国哲学》,王守昌、车铭洲的《现代西方哲学概论》,王克千、欧力同等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赵修义、戚文藻、邓遇芳的《现代西方哲学纲要》,骆天银等人的《西方现代哲学评介》以及总参谋部政治部宣传部编辑的《现代外国哲学思潮评论讲座》等等。与此同时,还出版了一大批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的论着。有些论着是综合性的,如杜任之主编的《现代西方着名哲学家述评》,贺麟的《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涂纪亮主编的《现代西方哲学丛书》等。有些论着侧重于对个别流派或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如江天骥的《当代西方科学哲学》,邱仁宗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徐崇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刘放桐的《实用主义评述》,涂纪亮的《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等等。还有些论着侧重于对个别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评述,如舒炜光的《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夏基松的《波普哲学述评》,徐崇温等人的《萨特及其存在主义》,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等。此外,还翻译出版了一大批现代西方哲学论着,如罗素的《数理哲学导论》和《人类的知识》、怀特海的《科学与近代世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蒯因的《从逻辑的观点看来》、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等等。
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美哲学和欧州大陆哲学两个方面,现简述如下。
现代英美哲学研究 80年代以前,我国哲学界对实用主义作了较多研究。50年代初开展过一次批判实用主义的思想运动,对实用主义基本上采取否定态度。到80年代,对实用主义作出了新的评价,肯定了其中一些合理因素,如刘易斯的意义理论和关于严格蕴涵的观点,莫里斯关于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和联系的观点等等,都含有可以借鉴的成分。
到80年代,对英美哲学的研究转向以分析哲学为重点。近10年来,这方面的进展很快,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一些专着。对于分析哲学的总的评价是:这个流派就世界观来看,其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例如,它把全部哲学问题归结为逻辑问题或语言问题,把世界观问题一笔勾销,从而缩小了哲学的任务,改变了哲学的性质。另一方面,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分析哲学家却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观点。
在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中间,对罗素的研究开展得最早。在30-40年代,金岳霖在他的《逻辑》、《知识论》等论着中,已对罗素的逻辑思想和哲学思想作过深入分析。近10年来,罗素哲学仍然是我国许多学者注意研究的一个课题。大多数论者认为,罗素哲学就其世界观而言基本上是错误的,就其方法论而言则含有一些合理因素。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也进行了较多研究,发表了不少论着,或者全面评介他的思想,或者分析他的前后期思想的区别和联系,或者评论他的某些具体观点,如语言图象论、语言游戏论等等。对于弗雷格和摩尔的哲学观点及其对以后分析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有一些文章进行评述。
在分析哲学的各个支派中,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开展得最早。洪谦在40年代出版了《维也纳学派哲学》一书,江天骥在50年代出版了《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一书。8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仍然是我国哲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对于这个流派,大多数论者认为,尽管它在60年代后已日趋衰落,但它在逻辑哲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等方面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影响,其中有些观点含有合理成分,如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区分、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的区分等等,都值得研究。
逻辑实用主义者蒯因的哲学思想,近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者着重对他反对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整体论检验理论、翻译的不确定性等观点进行评述。一般说来,蒯因的整体论理论博得较高评价,他对两类命题的区分的反驳不很令人信服,而他的相对主义的真理观则受到较多批评。
对日常语言学派也进行了一定研究,着重评介威斯顿、赖尔、奥斯汀、斯特劳森等人的观点。其中,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受到较多注意。
科学哲学是一个在我国哲学界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发表了不少专着和论文,探讨了逻辑实证主义、历史社会学派和新历史社会学派的科学哲学思想。其中,对波普尔和库恩的研究较深,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和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受到论者的重视。此外,对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费伊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夏皮尔的科学实在论、邦格的科学唯物主义,都有专文进行研究。
对语言哲学的研究开展得较晚一些,目前还没有出版全面系统地阐述语言哲学的专着,不过也有一些文章开始讨论意义理论、指称理论、真理理论等问题。一般说来,对蒯因以前的语言哲学家研究较多,对蒯因以后的语言哲学家研究较少。
总的来说,对英美哲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分析哲学的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一大批新涌现出来的科学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如费伊阿本德、夏皮尔、普特南、戴维森、唐纳南、克里普克、刘易斯、达米特、林斯基等人,开始受到中国哲学界的注意,估计不久的将来会发表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现代西欧大陆哲学研究 对西欧大陆哲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国哲学界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60-70年代,侧重于对唯意志论、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马赫主义等较早流派的研究,80年代则侧重于对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解释学、新托马斯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新流派的研究。不过,尼采哲学在70-80年代仍是我国部分哲学家热烈讨论的一个课题,并在对尼采的评价上出现较大的变化。
在当代西欧大陆各个哲学流派中,10多年来研究得较多的是存在主义,特别是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关于萨特的评价问题曾展开一场热烈的争论。当时发表的一些文章对萨特作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萨特继承了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传统,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含有一定唯物主义成分,他的“自由选择”等观点也具有积极可取的成分。与此相反,另一些文章认为,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是把人的主观性夸大到主观意志决定一切的唯意志论,他的自由选择论是以非理性的自由对抗理性的自由。随着这一争论的展开,在1982-1984年发表了大量的关于萨特哲学的文章,分别论述了萨特的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社会历史观。
对海德格尔的研究没有引起上述那样多的争论,发表的文章也较少,主要探讨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死亡概念、现象学方法和本体论语言哲学,以及他的学说与现象学、解释学的区别和联系等等。此外,对于存在主义的其他一些代表人物,如雅斯贝尔斯、马赛尔、梅罗-庞蒂、卡缪、蒂利希等人也有文章进行专题论述。
除存在主义外,对结构主义也进行了一定研究。目前主要是对这个流派的某些代表人物,如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福柯、阿尔都塞等人,进行专题研究。
胡塞尔的现象学也引起一部分研究者的兴趣,从已发表的一些文章看,对60年代以后兴起的现象学运动还研究较少。
对解释学的研究才刚刚展开,目前只有个别文章介绍了加达默尔、利科的观点。
在社会哲学方面,目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进行了大量研究,有的全面评述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的着重评述法兰克福学派,有的分别评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葛兰西、卢卡奇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尔、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等。对于这个流派,有些作者认为,它基本上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左”的激进主义思潮,它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曲解、攻击或者“补充”、“革新”是站不住脚的,但它对西方社会现状的分析,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探索等等,则是有参考价值的。
在宗教哲学方面,近20年来对新托马斯主义进行了较多研究,分别评述这个流派的不同方面,或者对其代表人物马利坦、夏尔丹、吉尔松等进行专题探讨。对于基督教哲学研究较少,只发表少量文章,评介尼布尔等人的观点。此外,还有一些文章评述一些与宗教有密切联系的流派,如人格主义、过程哲学等等。
对西方历史哲学的研究才刚刚展开,目前翻译出版了一些代表作,发表了一些关于柯林武德、托因比、李凯尔特等代表人物的文章。
近几年来,中国哲学界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一些问题上展开了争论。例如,对于皮亚杰的图式概念,有些人认为它不过是康德的先验论图式的翻版,另一些人则认为皮亚杰不是先验论者,而是构造论者,他关于知识结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不能说他的图式概念是康德的先验论图式的翻版。又如,对于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有些人认为,皮亚杰强调知识是主体动作的产物,降低了客体的作用,它与反映论的决定性原则毫无相似之处;另一些人却认为,皮亚杰并没有一般否认社会因素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把社会因素的作用作为前提接受下来,他的智力发展理论贯穿着辩证法思想。
整个说来,在西欧大陆哲学方面,对各个流派研究的深度各不相同。目前,关于存在主义和发生认识论的讨论高潮似乎已经过去,受到较多注意的是一些后起的流派,如后结构主义、解释学、现象学运动等等,估计在今后数年内这几方面的研究会取得较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