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27页(1095字)
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讨论中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一)关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可以划分为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指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果。对此,学术界的看法基本上一致。但对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看法则有所不同。一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效益是对外贸易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作用。第二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出口耗费劳动较少的产品,换取国内生产时耗费劳动较多产品的进口,以节约劳动,创造新价值,获得更多的国民收入。第三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效益从物质形态方面,表现为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从价值形态方面,表现为增加积累。第四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效益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来衡量在某一时期内,出口什么商品和进口什么商品,以及向哪些国家出口和从哪些国家进口能给我国带来社会劳动的节约。第五种意见认为,外贸宏观经济效益,是指外贸部门在促进生产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以同量的优质商品实现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用比国内自己生产更便宜的价格,进口适用的使用价值,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增长。
通过对宏观经济效益的讨论,学术界基本上明确了正确评价外贸宏观经济效益,必须从价值和使用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出发,既要分析和考察盈利水平或节约劳动的程度,又要分析和考察通过进出口商品的物质替换,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二)关于外贸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讨论中基本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认为考察外贸经济效益,应以考察宏观经济效益为主,兼顾微观经济效益。因为外贸盈亏应当算国家的盈亏大帐,它是影响国家财政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使用价值方面考虑合理安排进出口商品结构,既要考虑财政平衡,又要考虑外汇平衡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必须认真研究微观经济效益,决不能以宏观经济效益掩盖微观经济效益和经营上的失误。
(三)关于影响我国外贸盈亏变化因素的研究 大多数人认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因素:(1)政策性因素——包括国别、地区政策、国内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等等;(2)体制性因素——管理、计划、财政、物资等体制;(3)经营性因素——经营管理水平、保管、仓储、运输、售价等;(4)生产性因素——生产技术以及劳动生产率状况;(5)结构性因素——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影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