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基本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49页(3226字)

近几年来,除对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包括技术经济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体系、理论基础等)的研究外,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

(一)经济效益理论的研究 50年代末60年代初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经济理论界开展了对经济效益(即经济效果)问题的讨论,发表了许多文章(张问敏等:《建国以来经济效果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粉碎“四人帮”之后,随着国民经济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等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经济效益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召开了各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学术讨论会、分析论证会,对经济效益的内涵、经济效益的表示方法、经济效益指标与指标体系、经济效益的评价与评价方法、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等进行了探讨。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于光远的关于建立经济效果学的意见,他提出:“经济效果学……主要属于生产力经济学,是生产力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效果学……是一门计量的经济科学,应用的经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科学”(于光远:《社会主义经济效果学导论》,《论经济效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他在近作“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各当事者的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人民日报》1984年8月13日)中又提出了四个观点:当事者的经济效益与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全社会的经济效益与最终的社会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赚钱的关系;当事者的经济效益与全社会的经济效益的关系;(2)冯宝兴提出了“经济效果机制论”,他认为,与企业物质利益联系着的个别劳动耗费与社会必要劳动之间的矛盾是企业关心和提高经济效果的动力,与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相联系的个别劳动耗费与社会必要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劳动者关心和提高经济效果的动力(《论经济效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3)卓炯认为,“经济效果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越多,经济效果就越大”(同上);(4)赖师劻等提出,经济效果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他不同意把经济效果说成是一个经济原则、经济要求,也不同意把经济效果说成是“节约劳动时间规律的要求”(同上)等说法。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近几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其参加研究人员之广、成果之多是前所未有的。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索。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都认为,搞现代化建设、振兴经济,一定要依靠技术进步,这是因为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加强对经济增长中技术因素的研究、确定技术开发与研制的主攻方向,是技术改造、工艺完善、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需要;(2)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计算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与评价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经济效益、智力开发、职工培训的经济效益,测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对技术进步定量评价的方法可归纳为下述两种:一是模型法,又分为生产函数法与分因素增长模型法,主张用生产函数法评价技术进步作用是采用的“剩余法”或“排他法”,即在经济增长中扣除资金与劳力作用外的余额全部属技术进步的贡献,这种技术进步称为广义的技术进步;采用多因素增长模型法的是主张既考虑粗放型增长因素(由于劳力与资金数量的增长),还要考虑集约型增长因素(由于劳力和资金使用效果的提高)、生产性固定资产增长因素(由于量的增大和效率的提高)以及活劳动增长因素(由于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等;二是指标法,又分单指标法与多指标法。单指标法可采用增长速度法,也可采用科技水平法(以资金生产率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之乘积表示);多指标法又分为三指标法、多指标法与指标体系法。除上述两种方法外,有些学者还建议采用投入产出法、区域连接模型法、层次分离法、国民收入变化法、营养法、供求关系指标法、模糊数学法等等(纪金锁:《技术进步经济效果、投资效果系数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经济学动态》1985年第1期)(笔名:纪金锁、武轼)(3)加速技术进步的途径。吕东提出应采用国际标准,组织好技术攻关,大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引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节能技术,积极推广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组建行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积极准备实行专利制度,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与技术革新活动,加强职工培训等(吕东:《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科学管理研究编辑部,1983年)。

(三)新技术革命与对策的研究 为迎接新技术革命,加快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经济理论界提出三种对策:(1)洪主张采用“创新”战略,“既不照抄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子,也不是在一切方面都‘迎头赶上’,或者一切都‘自力更生’从头做起,而是根据我国国情,充分利用现在的有利时机和一切可能的条件,直接采用适合我们需要的新技术,来改造我们的现有产业(《红旗》1984年第6期)。(2)童大林认为,“我们当务之急,就是如何使我们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较快地学得现代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并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从中造就具有各种专长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这样一个现代科学知识相当落后的国家,彻底摆脱愚昧的状态,在比较短的时期里实现现代化……”(《经济日报》1984年3月16日)。(3)李宝恒则认为,“必须采取新的发展战略,不是单纯地追求量的增长,而是逐步转向追求质的提高,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经济日报》1984年2月4日)。

(四)技术经济比较理论的研究 技术经济是一门比较科学,但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比较,比较时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等,是技经术济研究的重要课题。徐寿波在“技术经济比较原理”(《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文集》,中国社科出版社1979年),一文中提出,在技术方案经济比较时要遵循“满足需要的可比”、“消耗费用的可比”、“价格指标的可比”、“时间的可比”,并把这些比较原则视为“比较原理”,其它着作中也有类似研究。

(五)时间因素的研究 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大量成果,从理论引进(主要从西方、苏联东欧引进)到在经济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从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到方法计算,比如现值与时值的概念与换算,投资的时间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动态研究的科学性等等,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六)部门技术经济的研究 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多,如能源技术经济、机械工业技术经济、交通运输技术经济、农业技术经济、环境技术经济、化工技术经济、冶金技术经济、邮电技术经济、建筑技术经济等都有一批成果。

【参考文献】:

①于光远:《论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经济效果》,人民出版社,1978年。

②徐寿波:《技术经济学概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

③李京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技术经济学的几个问题》,《技术经济》1983年第5期。

④徐寿波:《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4年第1期。

⑤郑友敬:《技术经济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

⑥郑友敬:《技术经济学及其在我国的实践》,《工业技术经济》1984年第4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