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音的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08页(1746字)

这一时期的代表音系是《中原音韵》音系,因而它很自然地就成了研究的重点。已出版的有1981年杨耐思的《中原音韵音系》和1983年李新魁的《中原音韵音系研究》两部专着。杨书认为《中原音韵》有21个声母,46个韵母,5个声调。李书与杨书基本相同,只是萧豪韵采用赵荫棠的说法,多一个一等-au韵。值得注意的是两书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一反王力、赵荫棠等人《中原音韵》无入声的说法,都认为《中原音韵》还保有入声,并都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对近代时期《中原音韵》以外的各种历史语音资料,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发表了一大批论着。其中与北方方音有关的论着由于有助于弄清《中原音韵》音系的情况和普通话的发展历史,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例如1980年唐作藩发表的《正音捃言的韵母系统》,揭示了16世纪保定语音的一些特点,诸如《中原音韵》皆来韵中的开口二等喉牙音字已经变入车遮韵,-m尾已经并入-n尾等等,对推测当时普通话的语音情况很有参考价值。又如1981年邵荣芬出版的《中原雅音研究》,根据明人章黼《韵学集成》中徵引的资料,把失名人《中原雅音》一书的语音系统完整地考订了出来。声母21个,特点是η消失,古影母字有些在失声母后于洪音之前又产生了n-声母。韵母41个,特点是假蟹咸三摄见系字没有i介音,山摄入声三四等合口全读开口等等。声调3个,特点是平声不分阴阳,入声消失。由于此书年代距离《中原音韵》不太远,它的这些语音特点对了解《中原音韵》与普通话以及普通话与邻近方言的关系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等韵学的起源虽然略早,但其发展繁盛则是宋元以后的事,因而研究等韵或等韵着作所反映的语音情况,也是研究近代语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的论着不多,值得一提的有1952年李荣发表的《皇极经世十声+二音解》和1983年李新魁出版的《汉语等韵学》。前者论述了邵雍语音的声母系统;后者论述了等韵的起源和发展、学理和门法等问题并简介了120种等韵着作,针对等韵着作所反映的语音情况也时有涉及。

除了上述各项研究工作之外,在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工具书的编制方面也做了不少成绩。1955年姜亮夫出版了《瀛涯敦煌韵辑》,收存其亲自抄摹的流失于国外的唐五代韵书残卷二、三十种。1959年罗常培、蔡美彪出版了《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收有写本《蒙古字韵》、元刻本和日本元禄刻本蒙古字《百家姓》以及20多种八思巴石刻的拓本。1978年出版了讷菴本《中原音韵》并附明刻本《中州音韵乐府类编》。前者有陆志韦、杨耐思校记,后者有陆志韦、廖珣英校记。1982年李新魁出版了《韵镜校证》。1984年周祖谟出版了《唐五代韵书集存》,收罗的韵书残卷最为丰富。工具书则有1958年出版的丁声树的《古今字音对照手册》,1982年出版的唐作藩的《上古音手册》。这些资料和工具书都为音韵学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根据以上简述,可以看出30多年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利用亲属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方面还没有作出可以信赖的成绩,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王力:《汉语史稿》上册,中华书局,1958年。

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中国语义学论文选》东京光生馆,1984年。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年。

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中原雅音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李新魁:《中原音韵音系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1983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