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48页(1830字)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文学,叫做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1950年教育部把“中国新文学史”定为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一门主要课程,50年代初期和中期,相继出版了几种现代文学史教材,这便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端。

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路线的干扰、现代文学研究走着一条曲折的道路,“文化大革命”期间,现代文学研究完全中断。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文学研究才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在指导思想上纠正了“左”的错误,恢复和发扬了实事求是的学风。对过去曾经被粗暴地否定了或者贬低了的作家,作了新的评价,其中包括胡适、周作人、徐志康、沈从文等一直受到斥责的作家,瞿秋白、田汉、冯雪峰、丁玲、夏衍、胡风、阳翰笙、肖军、艾青、陈白尘等在历次运动中受到批判的革命作家,巴金、老舍、曹禺、郁达夫等在文学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却受到过责难的作家,李金发、戴望舒、张恨水、钱钟书等在文学发展中有一定代表性、起过一定作用、却一直为人们冷落的作家。通过对这些作家的作品的具体分析,肯定了他们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成就、贡献、影响和历史地位。

重新确认新文学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一些研究者认识到,否认或者夸大新文学的社会主义因素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过去把“本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史渐渐写为社会主义文学史”,“把萌芽的东西写为主体的东西”(田仲济、孙昌熙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是错误的。

(二)开拓了研究领域,扩大了研究课题,出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专着和论文。近几年,发表在全国各种报刊上的有关现代文学的文章,每年都超过1000篇,其中研究论文约占一半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已经出版了研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郁达夫、丁玲、赵树理等作家的专着上百种。研究的领域正在突破过去比较单一狭窄的格局,不仅重视作家作品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意义,而且重视作品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风格,重视创作规律的探讨。

许多研究者还改变了过去那种孤立地论述作家作品的作法,开始注意从整个文学流派、思潮的演变入手,来勾勒文学发展的线索、过程和轮廓。1981年和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主持下,召开了两次全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学术讨论会,讨论了划分文学流派的根据、民族传统和外国文学对于“五四”以后新文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史上一些流派、社团,如文学研究会、新月派、“现代”派、“七月”诗派、鸳鸯蝴蝶派、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等。同时在报刊上也发表了不少关于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的研究文章,开创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

(三)大规模地开展资料的搜集、整理、编写工作。1979年出版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三所院校的现代文学教研室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共18卷,约700万字。同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下,有数十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参加,开始编辑《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其中甲种《中国现代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30卷,乙种《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150卷,丙种包括《现代文学期刊索引》、《现代文学总书目》等大型工具书。总计约有5000-6000万字。另外,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的《新文学大系》(1927一1937年)各卷正在陆续出版,并计划编辑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大系”,这些,都将给现代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樊骏:《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现代文学演讲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邢铁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

赵存茂:《鲁迅研究述评》,1983年《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