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学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55页(1377字)

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中,学科史的研究历来较为薄弱。“文革”前,只有从民间文学角度研究屈原李白白居易、鲁迅等的少量论文。1963年,钟敬文发表的《晚清革命派着作家的民间文艺学》(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开拓了这项学科史的断代研究。但由于“文革”的破坏,这方面的研究未能进一步展开。“文革”之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近年间陆续发表有关论文50余篇,内容涉及中外民间文艺学发展的许多问题。例如,关于我国近代民间文艺学史问题,比较集中地发表了钟敬文的《晚清时期民间文艺学史试探》、《晚清革命派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运用》、《晚清改良派学者的民间文学见解》(《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0月),张振犁的《晚清时期顽固派的民间文学观》(《民间文艺学文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等文章。这些文章将民间文学放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对持不同政治主张的人物(革命派、改良派、顽固派)的民间文学见解及其运用,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和评价,内容互相衔接,初步勾勒出晚清时期民间文学理论方面的基本面貌。又如关于欧洲民间文艺学史,刘魁立先后发表了《欧洲民间文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流派——神话学派》、《欧洲神话学派的奠基人——格林兄弟》、《民间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派》等论文(《民间文艺集刊》〔上海〕第3集,1982年11月;《民间文学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第3期),对欧洲民间文学研究中神话学派和流传学派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作了系统的考察,并对其是非功过加以简括的评价。此外,关于古代和现代民间文艺学史的研究,也引起研究者重视,主要论文有陈子艾的《李调元及其民间文艺》(《民间文艺学文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粤风续九)与〈粤风〉的搜集传播和研究》(《民间文艺集刊》第2集,1982年4月)、路工的《冯梦及其对民间文学的贡献》(《民间文学论丛》1981年6月)、刘巽达的《刘禹锡与民间文学》(《民间文艺集刊》〔上海〕第2集,1982年4月)、程啬的《〈酋阳杂俎〉和民间文学》(《民间文学》1982年第11期)、刘守华的《〈大唐西域记〉的民间文学价值》(民间文艺集刊》〔上海〕第2集,1982年4月)以及《鲁迅对民间文艺理论的贡献》(许钰,《民间文学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蔡元培先生与民间文学》(段宝林,《民间文学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赵树理与民间文艺》(杨宗等,《山西民间文学》1981年第2、3期〕、《求索篇——钟敬文民间文艺学道路探讨之一》(昌信,见《民间文艺集刊》〔上海〕第4集,1983年5月)、《对1927-1936年民间文学运动的考察》(蔡铁民,《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第1期)、《晋绥革命根据地民间文学活动回顾》(王俊峰,《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2期)等,这些文章大都有比较翔实的资料和可取的见解,尽管还比较零散,但有着开先河之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钟敬文主编的《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已列为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现正在积极编写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