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农民战争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07页(4867字)

解放后,关于秦汉三次大规模农民战争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1962年,漆侠等人编着的《秦汉农民战争史》(三联书店)出版,这是解放后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运用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农民战争的论着,也是第一部断代农民战争史,对于推动秦汉农民战争史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的研究,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秦末农民战争和黄巾大起义的研究方面。

1.关于秦末农民战争讨论的主要问题有:(1)泰末农民战争的特点——口号问题。反映在对“苟富贵,毋相忘”、“伐无道,诛暴秦”等口号的不同理解上。(2)关于六国称王的问题,分歧焦点在于对六国贵族势力的估计及其性质。(3)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的觉悟性问题。

2,关于黄巾起义 主要讨论问题:一是《太平经》问题,二是张鲁政权的性质。(1)关于《太平经》思想的评价及其与黄巾起义的关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杨宽认为,《太平经》是我国第一部农民革命的理论着作,张角的太平道即以《太平经》为经典(杨宽:《论〈太平经〉》,《学术月刊》1959年第9期)。而戎笙则认为《太平经》内容反动,它与太平道的相似仅是表面现象(戎笙,《试论〈太平经〉》,《历史研究》1959年第11期)。(2)关于张鲁政权的性质,50年代曾流行一种看法:张鲁政权是农民政权,但有些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张鲁所领导的根本不是农民起义,他在汉中建立的乃是封建割据政权。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问题外,50年代和60年代初,在秦汉史研究领域引起讨论的还有乡亭里系统问题以及思想史方面关于董仲舒和司马迁思想评价的问题。1954年,范文澜还发表了《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文章提出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二是关于汉民族的形成问题。可惜的是,关于前一问题并没有引起深入的讨论,也没有引导对秦汉以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特点进行总体研究,至于后一问题,曾展开过热烈讨论。

以上情况表明,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秦汉史研究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与解放前的状况相比,可以说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这一阶段的研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首先表现在过多地把研究力量集中在三大问题的探讨上,没有真正把历史当作一个具有广泛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进行纵向、横向的多层次的研究,例如,对秦汉的物质文化史、政治制度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有些问题虽然提出来了,但没有进行深入讨论。其次,不少同志虽然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秦汉历史,但还没有完全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一些汉代封建论者和汉代奴隶社会论者虽然在具体问题上针锋相对,但在方法论上却存在着相同的毛病,即都忽视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习惯于搬用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来说明中国的情况,其他如对豪强地主经济的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农民战争史研究中也都存在着简单化、绝对化的毛病。

“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秦汉历史中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被颠倒是非、纳入“批儒评法”、“复辟复辟”的反动史学理论的框框,从学术史的角度来反说,从主流来说,在这10年中,秦汉史研究毫无科学成果可言。但与此同时,70年代中考古发掘却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湖北云梦睡地秦墓竹简、始皇陵兵马俑、江陵凤凰山汉简、居延汉简等。这些发现对此后的秦汉史研究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976年10月“四人帮”覆灭后,广大史学工作者在党中央“拨乱反正”的统一部署下,纷纷撰文批判“四人帮”的反动史学理论,肃清其流毒。此外,第三阶段秦汉史研究的特点和成果还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总结性研究;第二,秦简的整理和研究;第三,研究视野的扩大。

(一)总结性研究:综合研究成果的纷纷问世。

近几年来,史学工作者在第一阶段秦汉史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纷纷着书立说,总结多年的研究心得。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的《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五十年》,对50年来古史分期问题讨论中关于秦汉社会性质的论争作了总结性的评述;林剑鸣的《秦史稿》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秦代历史的断代史专着。田昌五的《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史》(第一卷)、孙达人的《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史》(第一卷)、傅筑夫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高敏的《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和《秦汉史论集》、钱剑夫的《秦汉赋役制度考略》、马大英的《汉代财政史》、吴慧的《桑弘研究》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着作。

(二)秦简的整理和研究:秦代史揭示新篇章。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是秦代史研究的里程碑,据统计,建国之后至1966年有关秦史研究的论文仅79篇,但1977年至1982年5年中就发表了约450篇,两者相比之所以如此悬殊,显与秦简的发现和运用有密切关系。秦简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依据战国的制度和汉制来推断秦制的不科学的治史方法。迄今为止,国内除对秦简本身的考释并以此订补史实的文章外,还出版了两本论文集,一本是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的《云梦秦简研究》、另一本是高敏的《云梦秦简初探》。

1.秦代土地制度的讨论。秦代土地所有制性质,是云梦秦简发现后提出的新课题。大体上有三种意见,土地国有制为主;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封建的国有制和地主私有制并存。

2.秦代徭役制度的研究,主要是对“始傅”年龄(即开始应征服役的年龄)的讨论。旧说依据汉制、多将始傅定为23岁,云梦秦简中发现了始傅年龄的直接记载,但由于推算方法的不同,因而有15、16、17周岁等种种说法。

3.秦代阶级关系的研究——关于“隶臣妾”性质的争论。云梦秦简中有许多关于隶臣妾的记载,这些隶臣妾究竟是什么身分,迄今大致有几种意见,即:刑徒说、奴隶说、两种类型说(一类是国有奴隶,另一类是触犯刑律的刑徒)。

4.秦代法律的研究。以往对于秦代法律的研究,一直是语焉不详,或以战国李悝法经和商鞅法来推定,或以汉承秦制比照,很不完整,也不够科学。而云梦秦简中包含了大量的法律文书,为研究秦律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几年来,一系列研究成果,大体说明了秦代的刑法制度。不少文章对云梦秦律中的“赀罚”制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有刑罚和行政处分两说。

5.典章制度的研究。不少文章依据秦简探讨了秦代的“啬夫”制度,有些文章还论及了军事制度和民族政策。

(三)研究视野的扩大。表现在新领域的开辟、新课题、新观点的提出,以往成说经受新的检验,原有的空白、薄弱环节正在逐渐得到弥补和加强。

【参考文献】:

一、专着:

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漆侠等:《秦汉农民战争史》,三联书店,1962年。

孙达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第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田昌五:《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史》〈第一册〉,上海入民出版社,1979年。

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吴慧:《桑弘羊研究》,齐鲁书社,1981年。

高敏:《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

高敏:《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二、论文:

翦伯赞:《关于两汉的官私奴婢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

王思治等:《关于两汉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

杨伟立、魏君弟:《汉代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历史研究》1956年第2期。

郭沫若:《汉代政权严重打击奴隶主》,《人民日报》1956年12月6日。

日知:《从重农抑商的传统谈到汉代政权的本质》,《人民日报》1957年2月25日。

张恒寿:《试论两汉时代的社会性质》,《历史研究》1957年第9期。

贺昌群:《论西汉的土地占有形态》,《历史研究》1955年第4期。

江泉:《试论汉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文史哲》1957年第9期。

朱绍侯:《秦汉时代土地制度与生产关系》,《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1期。

贺昌群:《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历史研究》1961年第12期。

杨宽:《论〈太平经〉》,《学术月刊》1959年第9期。

戎笙:《试论〈太平经〉》,《历史研究》1959年第11期。

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行政系统说》,《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蔡美彪:《汉代的“亭”的性质及其行政系统》,《光明日报》1954年12月23日。

范文澜:《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林甘泉:《论秦汉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秦汉史论丛》第二辑。

田昌五:《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地主阶级剖析》,《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田余庆:《秦汉魏晋封建依附关系发展的历程》,《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