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族入关前的社会性质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32页(1825字)

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文革”前,尚钺撰文认为满族入关前,“在进步的汉族和蒙古族的封建国家影响之下,完成由原始公社末期向封建制度飞跃的转变,国家才刚刚建立起来。”“它未经过奴隶制阶段,即由原始公社转入到封建社会。”(《清代前期中国社会之停滞、变化和发展》,《教学与研究》1955年第6期)郑天挺、李燕光和王钟翰等则认为满族同我国其它民族所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一样,也经过了原始氏族公社、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但是,满族究竟何时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他们之间又有分歧。郑天挺认为,满族奴隶制到了努尔哈赤时代已经瓦解;1616年努尔哈赤所建立的政权是封建制政权,满族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清入关前满洲族的社会性质》,《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李燕光认为,15-16世纪满族属于奴隶制社会,“从十六世纪末年以来,满族开始了封建化过程,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居于支配地位,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李燕光:《1644年以前满族的社会经济形态》,《光明日报》1961年12月22日)王钟翰则认为,1577-1627年的50年间,满族社会肯定是属于奴隶占有制而不是属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奴役制;1621年进入辽沈地区以后直到清世祖迁都北京以前的20年间,是满族社会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一个急剧的复杂的重要阶段(《满族在努尔哈赤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清史杂考》,人民出版社,1957年)。

1978年后,这场争论又重新展开。李洵认为,满族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是由前期的封建制向发达的封建制的演进(《公元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建州女真族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吉林师大学报》1978年第4期)。周远廉持不同意见,认为16世纪80年代以前,满族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到1587年,满族已进入奴隶社会;1621年后金占领辽沈地区,颁布“计丁授田”,表明满族已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直到1625年冬,满族基本上进入封建社会(《从“诸申”身份的变化看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期)。何溥滢却认为,努尔哈赤兴起前,满族社会正处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以后的50多年间,是奴隶制的发展阶段,皇太极执政的20年间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过渡的时期;“计丁授田”不能作为满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界碑,而应看作是延续奴隶制的一种措施,有进步意义(《满族入关前社会性质初探》,《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李洵:《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

王钟翰:《清史杂考》,人民出版社,1957年。

郑天挺:《清史简述》,中华书局,1980年。

戴逸:《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

辽宁《清史简编》编写组:《清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

何龄修等:《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蕴静:《清代经济史简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孙文良、李治亭:《清太宗全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王思治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一卷,中华书局,1984年。

何龄修、张捷夫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85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