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改新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74页(774字)
讨论最多的是大化改新的性质及其对日本历史发展的作用问题。50年代,吴廷璆在《大化改新前后的日本社会性质问题》(《南开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5年创刊号)一文中论述了大化改新的封建性质。目前许多学者仍坚持这一观点,认为大化改新是一次由日本统治阶级上层发动并领导的、旨在确立封建统治的政治改革,它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王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大化改新是一场不成功的社会经济改革。它不是日本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冲破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的结果,倒反而使已出现的变革生产关系的趋势受到压抑(《论日本大化改新的成败》,《世界历史》1983年第3期)。
日本封建社会起始年代的研究与大化改新的研究密切相关。关于日本封建社会的起始时间,大致有三种观点:(一)大化改新封建说。主要观点如上所述。(二)平氏政权封建说。认为大化改新只是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是生产关系的转变,武家社会的形成,即庄园制的形成是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标志。(三)镰仓幕府封建说。认为大化改新后的班田制是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10世纪后,班田农民、奴隶“下人”的农奴化导致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从武士团的首领中形成了新的土地所有者——领主阶级;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的形成(参见李卓:《日本古代史学术讨论会在开封召开》,《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6期)。
研究者也很重视大化改新前的社会性质的研究。一种意见认为,大化改新前的部民制度就是日本的奴隶制,属于不发达的奴隶制类型。另一种意见认为,日本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部民内部的阶级属性十分复杂,其中隶农型部民占多数,加上当时大陆先进的封建文化的强烈影响,使日本在原始公社解体后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