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吐蕃、南诏大理和西夏的考古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22页(1377字)

一、渤海城址、墓葬的发掘 渤海(698-925年)是粟末靺鞨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与内地唐代同时,在渤海诸京中,黑江宁安的上京龙泉府城是经过全面勘察和发掘的仅有的一座。勘察表明,该城平面为长方形,它和内地隋唐城一样是封闭式城市,其城市布局,显然是从唐长安模仿来的。

渤海墓葬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境内的牡丹江、海兰江和绥芬河流域。据发掘,渤海沿袭高句丽的传统,以石块、石板筑墓,墓室一般为长方形,一些大墓有墓道和甬道;葬具用木棺,并常于墓室一隅堆放二次葬骨殖;通常只随葬一至数件陶器和铜带具。吉林敦化六顶山墓群和黑龙江海林山咀子墓群分别是渤海前期和后期墓葬的代表。六顶山贞惠公主墓所出石狮、延边和龙贞孝公主墓壁画及二公主的汉文墓碑洋溢着唐文化的风格,显示了渤海在文化上同唐朝的密切关系。

二、吐蕃遗迹 吐蕃(629-846)是进入青海、西藏的羌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与唐代曾有较长时间的密切联系。经调查的吐蕃遗迹主要是与唐同时的各代赞普陵墓。这些陵墓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穷结宗山对面的山麓,面积约一万平方米。陵区有夯筑土冢11座。据研究,赞普陵墓位置的选择与陵区内墓葬的排列方式,都受了汉族葬制的影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

三、南诏、大理城址、墓葬的调查和发掘 南诏(748-937年)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的地方政权,与唐有密切关系。继之而起的大理(937-1253年),乃白蛮大姓段氏所建,与宋同时。今在云南境内发现的南诏城址,有南诏前、后期首府太和城和阳苴咩城,以及一些城堡、要塞,大多建在山顶或山之缓坡,一般面积不大,城墙往往巧妙利用地势修筑。其中有些为大理所沿用。南诏、大理以夯筑法筑城墙和建筑物台基,使用莲花瓦当、云纹滴水,表现了汉文化的影响。文献记载南诏实行火葬,但尚未发现南诏火葬墓。云南剑川、大理、丽江发现的火葬墓,少数为大理晚期墓,绝大多数则属元明时期。葬具为灰陶或绿釉陶罐,火化后骨殖上往往贴金箔、殊书梵文咒语。1976年在大理崇圣寺三塔的主塔塔基和塔顶,清理出佛教造像、写经、木经幢、泥幢、泥制梵文咒、铜法器等佛教文物680余件,是南诏、大理时期文物的一次最重要发现。

四、西夏帝陵 西夏(1032-1227年)也是地方割据政权、先后与宋辽金对峙。其帝陵在宁夏银川市西贺兰山麓,整个陵区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10公里。陵园从内向外筑有内城、月城和外神墙;内城西北隅有八角形的塔形陵台;内城南门外设神道、挟神道,在月城内置石像生、在外神墙南建阙和碑亭,布局与北宋诸陵颇不相同。从出土的碑石残块基本认定,2号陵是第五代皇帝李仁孝陵,8号陵是第八代皇帝李遵琐陵。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和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