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象及发展概况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72页(1272字)

藏学是研究我国藏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一门综合性新学科。它基本上属于人文科学范畴,但也包含一部分自然、社会科学的内容。当前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藏学已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一门国际性学科。

解放初,针对帝国主义、分裂主义鼓吹的西藏独立的澜言,广大爱国志士和学者写了大量文章,从历史、语言、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进行论证,揭露和批驳了帝国主义、分裂主义煽动西藏独立的阴谋。

50年代,为了弄清藏族地区的社会性质,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和中共西藏工委、四川省民委、甘肃省民委、青海省宣传部组成藏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对阿里、那曲、昌都、日喀则、山南、阿坝、甘南等地的封建庄园经济制度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根据大量的材料确认西藏地区的社会性质为封建农奴制。60年代,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又组成语言调查组,对拉萨、安多、昌都等藏语方言进行语音普查。这两次调查,对进一步开展藏学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藏学研究工作被迫停止,一些珍贵的藏族文化遗产、文物、珍品、被损坏或散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藏学研究得到迅速发展。一批藏学研究机构陆续建立起来。青海地区成立了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和民族宗教研究室、塔尔寺藏文文献研究室,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于1985年建院,1986年5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加上北京及其他地区的研究机构,组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藏学研究网络,广大藏学研究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资料建设和多学科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西藏学的研究趋向全面和系统化。这期间,藏学研究队伍得到补充,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并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四川省阿坝卫生学校从比较人类学入手,以藏族群众体格与遗传性状特征为据,探索藏族在历史上的变迁和发展状况(《比较民族人类学》,“西南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1983年)。王克、吴恰平、赵学董、次多等对西藏地区人口增长率和文化水平、健康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有益的见解(次多:《西藏自治区人口司题初析》,《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黄明信、陈久金合写的《藏传时宪历源流述略》(《西藏研究》1984年第2期),对藏历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论证了藏族古代历法是11世纪从印度引进的时轮历,到元朝时吸收了汉历的某些内容,形成今日的藏历。特别是昌都卡若文化遗址和林芝、墨脱的古人类骨骸、墓葬、石器等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西藏高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此居住生息(王垣杰:《西藏林芝的古人类骨骸和墓葬》,《西藏研究》1983年第2期)。这些新领域的开掘,给藏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其中成果较突出的是藏族史、藏传佛教、藏族语言和藏族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总起来说,藏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特别是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理论建设十分薄弱,其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有待于研究者的努力。

上一篇:基础研究 下一篇:现状与趋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