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95页(1921字)

北京解放后,1949年5月,北京、燕京、清华3所大学联合发起组织了新法学研究会和列主义研究会,北京、清华等8所高校发起并成立了新史学研究会。同年5月24日,召开了北平地区第一次哲学工作者座谈会。此后,又相继成立了全国性的史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新政治学等研究会的筹备会。

第一个全市性的社会科学群众学术团体是1957年7月成立的北京市经济学会。1960年又成立了历史学会、哲学学会,同年成立了学会联合办公室。在十年浩劫中,这些学会被迫停止活动,大批专家、学者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一些群众性学术团体得以恢复,各种学术活动又日益活跃起来。

1979年4月,北京市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筹备处。同年恢复了哲学、经济两个市级学会的活动。1980年重建了历史学会,尔后又陆续建立了一批学会、协会和研究会。1983年7月,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正式成立,出版了《北京社联通讯》(内部刊物)及《理论信息报》(与《北京日报》社合办)。到1985年底,市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达48个,会员约有25000多人。在北京的全国性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约有250多个。中央与地方的学术组织经常合作,联合举办各种活动,使首都的学术气氛非常活跃。

自1979年以来,市社联及下属组织围绕着两个文明建设和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通过召开学术讨论会以及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活动,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广泛介绍国内外学术动态,对本市的社会科学研究起了推动作用。在经济方面,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和交流,举行的重要活动在近5年内达80多次,其中多次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收到了一定成效。人口学方面的学术活动相当突出,吸引了国内外广大学者、专家参加,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1980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在联合国国际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的协助下,举办了中国首次国际性人口学术会议——国际人口学家北京圆桌会议。1979年至1983年北京市人口学会举办了三次人口理论讨论会,讨论了城市、农村人口问题,城市规划与人口问题,人口再生产和人口结构以及人口质量和老年人口等问题。1984年12月10日至14日在京举行的北京人口与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是一次中外人口学家的盛会。国内21所高等学校,以及许多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及中央有关单位均派人参加。来自世界5大洲9个国家的知名学者及人口学研究所所长应邀出席,推动了人口学研究工作和学术交流。史学方面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也很频繁,除了围绕各种重要历史事件开展的学术活动以外,还开展了许多专题性学术活动。例如1984年10月,北京史研究会举行了燕文化学术讨论会。除北京的学者外,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古、山西等地的学者、专家也出席了大会。会议讨论了燕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燕的都城及其遗址和燕国的统治地区;关于东北地区燕文化遗存等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北京史研究者与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内蒙古等地的历史文物、考古、历史地理、古文字、民族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建立了密切联系,进行了广泛交流,有利于北京史的深入研究。在哲学、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学术活动,也丰富多彩。例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举办的哲学、政治学学术讨论会(1979年),北京市哲学学会举办的“美的本质、美的规律问题”学术讨论会(1981年),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200周年、黑格尔逝世150周年学术讨论会(1981年),辩证逻辑问题讨论会(1982年),“马克思主义与人”学术讨论会(1983年),北京文艺学会举办的《水浒传》学术讨论会(1984年),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学术讨论会(1985年)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都地区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出访和来访者之多是新中国建立后任何时期不能与之相比的。市社联所属学术团体接待外国专家、学者来京进行学术交流40多次。通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了视野,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对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许多学术团体还注意了各自学科的普及工作,开展咨询服务,培训干部、培养人才,举办各种讲座、读书会、研究班、培训班,出版刊物、资料、论文集和通俗读物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