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会科学院的科研成果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97页(1867字)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自1978年8月成立至1985年底,在7年多的时间里,围绕着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行了应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上千项科研成果。其中专着35部,论文647篇,调查报告84篇,译着12本,工具书和资料115件。

经济学 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参加了首都发展战略研究,京津唐国土规划研究,京津发展战略研究,模糊理论与经济数学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发表和完成40多篇论文和调查报告。其中牟以石的论文《试论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Ⅰ(v+m)=Ⅱc的伟大历史意义及我国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展望》(《经济研究》1983年第2期),获得北京市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作者在1980年初就肯定和论证了我国在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意见,提出了重工业在我国工农业生产中,与农业、轻工业各占三分之一的较为合理的论断,这些均为以后的实践所证实。院体制改革组集体写出的《怀柔县乡镇企业的调查与分析》获得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林乐农的《从改建东风市场所想》,邱林的《兴办租赁商店、方便群众生活》等两篇文章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为加速发展首都第三产业献计献策”征文活动一等奖。

社会学 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重点是首都社会结构、北京的重大社会问题和社会学理论。出版了集体编写的《社会学纲要》(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首都社会结构调查与研究》(1985年)、《社会学研究与应用》(1984年)和王因为编写的《北京的资源与优势》(1983年)等4本专着(后3本系内部印行),发表了40多篇论文。其中集体编写的《首都社会结构调查与研究》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城市科学 市社会科学院从1981年开展了从社会科学角度综合研究城市的工作,1982年上半年成立了城市问题研究所,并发起创建城市学,创办了《城市问题》期刊,到1985年底已经编辑出版了《城市问题》10辑,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合编的《城市学讲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发表了论文,调查报告、译文等50多篇。

文学 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要是研究北京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北京的作家和作品以及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编辑出版了《北京文艺年鉴》(展望出版社,1981、1982、1983年共3集)、《作家与作品》(展望出版社,1984年)、《创作与鉴赏》(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等文集和专着。其中,田丁、马玉田、王主玉合着的《艺术典型新议》(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钱光培的《现代人及流派琐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获北京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哲学 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重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哲学、当代德国哲学等。出版了专着、论文、译着数十种。其中雷永生与朱德生、冒从合着的《西方认识论史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洪汉鼎的《斯宾诺莎评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等获北京市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在皮亚杰的结构学说及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方面,该所收集的资料之全,发表的论着之多在国内学界均位于前列。

历史学 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把北京史志的研究列为重点课题,收集了大量资料,进行北京与国内其他古都的对比研究,编辑出版了《北京史苑》、《燕京春秋》、《北京历史纪年》、《今日北京》、《北京古今十讲》等专着及大批的论文、资料。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的有全所集体编写的《北京历史纪年》(1984年)、阎崇年的《努尔哈赤传》(1985年)。

此外,市社科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紧密结合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的实际,对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刘永平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书第8章)、马仲良、上进的论文《试论毛泽东同志的自觉能动性》(《中州学刊》1984年第3期)等获得好评。市社科院外国问题研究所杨正光的《中日关系简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获本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