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26页(3659字)

在我省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占有突出的地位。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我省的经济理论工作者除与吉林、黑江两省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合编了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学》(吉林出版社,1961年)教科书外,还发表了不少论着,如朱川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几个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63年内部印行),宋则行的《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数量关系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1962年第8期),冯玉忠的《价值规律在集体所有制农业生产中的调节作用》(《我国学术界关于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论文集》,1958年),刘波的《价值规律在人民公社商品经济中的作用》(《辽宁日报》1959年5月11日),赵天福的《论我国农业的集约经营》(《红旗》1964年第9期)和王琥生的《地区经济综合平衡的若干问题》(《经济研究》1962年第1期)等,在省内外均有一定影响。在部门经济学和经济史研究方面,出版了宋则行、樊亢主编的《外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人民出版社,1965年),汪祥春的《贸易统计学》(东北财经出版社,1952年)、唐启贤的《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1957年)和《国民经济总产量的作用及计算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1958年)、江厚祺的《商业会计》(中国财经出版社,1964年)和王文元总纂的《工业企业经济核算》(中国财经出版社,1965年)等专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总题目,我省的经济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者相结合,开展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综合平衡、按劳分配和经济效益等问题的研究,成果显着。在所有制理论方面,任仲夷的《必须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载《城镇集体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1982年)、朱川的《城镇集体经济的所有制问题和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经济研究》1980年第2期)、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林宏桥、徐兴田、黄祖馨、秦广生合写的《关于辽宁城镇集体经济的调查》(《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3期)和《对城镇集体经济几个问题的认识》(《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0年第54期)等论文和报告,对在理论上突破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我省的城镇集体经济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个体经济的研究我省也抓得较早,1980年《辽宁日报》就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我省经济研究工作者许玉龙等人撰写的《城镇个体经济的性质和作用》、(《经济科学》1980年第3期)、林宏桥等人合写的《沈阳市城市个体经济调查》(《经济调查》,《红旗》杂志社编,1983年10月)、《正确认识和对待城镇个体商业服务业》(《经济研究》1980年第1期)和《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辽宁日报》1980年11月17日)等论文和报告,以及辽宁社会科学院孙耀川《关于苏玉兰个体畜牧专业户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6期)和他在全国第二次畜牧经济理论讨论会上所作的《关于苏玉兰专业户的答辨》(《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9期),对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发展城乡个体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在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介值规律的作用、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研究方面,经济理论工作者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着。如玉忠的《破除自然经济观,繁荣社会主义商品经齐(《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和《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蔡寅二的《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财贸经济通讯》1981年第9期)、刘波的《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6期)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运用价值规律和发挥市场调节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尤其是汪洋春撰写的《关于正确运用价洛杠杆的几个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1984年第1期),系统论述了价格在促进提高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杠杆作用,强调了供求关系在价格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对如何正确贯彻按质论价的原则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部论着对价格管理与价格改革工作有现实指导意义。在综合平衡和地区综合平衡理论的研究方面,我省的经济理论工作者起步较早。方秉铸写的《论地区综合平衡的客观性、必要性和特殊性》(《统计研究》第6辑,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在全国一盘棋方针指导下,正确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地区综合平衡》(选入《综合平衡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和《地区国民收入计算与地区经济综合平衡计划》(编入《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等论文,阐明了地区综合平衡的任务、内容和特点,强调了地区平衡应以全国平衡为指导,全国平衡也应以地区平衡为基础,地区和全国之间要进行反复平衡、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省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宋则行、刘波、章宗炎、高生文合着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概论》(1984年)着重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调整经济结构,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问题,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近两年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省经济研究中心、社会科学院、大专院校、党校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相结合,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辽宁省情》编委会编辑出版的《辽宁省情》(1985年),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对各条战线、各个方面的基本精况,经济特点、经济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用大量事实和数据作了比较客观的介绍和综合分析。1985年,省经济研究中心编印的《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汇集了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有关辽宁经齐社会发展战略的发言和调查报告,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对战略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步骤和措施的具体分析,对制订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重要参考价直。朱道华撰写的研究报告《对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若干看法和建议》(收入《中国农业论文选》,农业出版社,1985年),对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提出的一些问题都作了概括的分析和有说服力的论证,对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建议,得到理论界和农业领导部门较高的评价。青年经济研究工作者金风德写的《特大城市无须翻两番》,从分析日本特大城市工业生产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的一般规律,对我国特大城市是否必要和可能在2000年实现工农业产值翻两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辽宁省世界经济学会编写的《不同类型国家经济翻两番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对9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实现经济翻两番的基本经验、途径、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在经济翻两番过程中的问题做了比较分析,为研究我国如何实现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理论研究方面也发表了一些优秀论文,如:罗生智的《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是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赣江经济》1983年第5期),阐明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饶会林的《试论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一文,关于城市空间结构问题的论述,在国内外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中具有创新的意义。

在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广大经济研究工作者也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部门经济学、世界经济和经济史等的研究,发表和出版了一大批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专着和教科书。其中,宋则行与谷书堂联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北方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佟哲晖主编的《工业统计学》(中国财经出版社,1981年),赵天福主编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汪祥春主编的《工业经济管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江厚祺主编的《商业会计》(商业出版社,1981年)等都是全国的统编教材。马大英撰写的《汉代财政史》(中国财经出版社,1982年)一书填补了我国断代财政史研究的空白。

近年来,经济理论工作者还撰写了不少教材和通俗读物,如刘波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1982年),徐倜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85年),周智友主编的《中国物资企业管理学》(1984年),徐凤臣、董士杰、王延礼主编的《工业经济责任制》(1984年),冯玉忠、关效荣、刘兴华等着的《厂长管理与经营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等等,也很受广大读者欢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