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和学术活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67页(1763字)
解放前,新疆没有专门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也没有专职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1949年底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成立的研究室,从1950年春起,对全疆农、牧区解放前后的阶级关系、生产情况、社会生活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许多调查报告,这是新疆社会科学事业的发端。直到1956年根据国务院在新疆组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指示,才在新疆分院中建立了以研究民族历史为主要任务的历史研究室。随着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需要,1960年5月,自治区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组,并同时在自治区高等院校、党校等单位分别组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科学社会主义、民族、语言文字、考古、教育等8个研究所。1963年年底,根据中央的八字调整方针,学组撤销,只保留了民族研究所,考古所并入民族研究所改为考古研究组,其它各研究所随之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刚刚起步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遭到了空前的摧残,几乎处于完全停顿的状态,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科学事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9月,建立新疆社会科学院筹备组,负责新疆社会科学院的组建工作。与此同时,新疆大学也在1978年相继成立了苏联问题研究室、突厥语研究室、新疆历史研究室、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室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此后,区属部分厅、局以及一些大专院校也相继建立了一批研究所、室。到1984年底,各高等院校和自治区直属部门成立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所、室共27个。
新疆社会科学院筹备组自1978年9月成立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原新疆民族研究所、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自治区文字改革委员会语言文字研究所、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政治理论研究室等单位的基础上,经过调整、扩建和补充,于1981年3月4日正式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到1984年底,社会科学院已经设立了经济、民族、宗教、历史、考古、中亚、语言、民族文学、哲学法学等九个专业研究所。全院共有265人,科研和科辅人员189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6人,助理研究员44人。1984年新疆社会科学院还在全疆范围内公开招聘了经济、哲学、法学、宗教、民族文学等专业的业余研究人员237人。此外,全区高等院校系统各研究所、室有科研人员90人;自治区其它系统各研究所有科研人员81人;高等院校的文科教师约1400余人,各级党校教师600余人;各级文物考古工作者400余人,到1984年为止,我区已经有了一支3000多人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
1979年以来,相继成立许多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团体,改变了以往几乎没有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局面。据统计,到1984年底,共建立各种学会、研究会45个,拥有各族会员近万名,1984年12月成立了全区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随着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各项学术活动也活跃起来。三中全会之后,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在我区举行的有:全国畜牧业经济讨论会、西北地区经济讨论会、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术讨论会、西北地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全国蒙古史学术讨论会、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学会学术讨论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学术讨论会、中国突厥语研究学会学术讨论会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召开的学术讨论会等。至于全区性的学术会议,为数众多,不一一列举。国内一些知名学者如于光远、费孝通等曾先后来我区进行科学考察和学术活动,我区数以百计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也比较活跃,先后来我区访问的有来自日本、土耳其、西德、美国、法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的35批学者。与此同时,我区学者也出国进行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
随着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开展,各种学术刊物也陆续出版,到1984年底,全区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和普及性刊物有16种,内部发行的有37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