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过程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81页(1119字)

建国30多年来,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1949年至1956年,从恢复起步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建国初期,山东没有专门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当时山东大学等高等院校文科各系是山东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骨干力量,它们结合教学工作,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一时期,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下,全省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研究工作蓬勃展开。省、地(市)都建立了讲师团、学习室、党校、政治干部学校。到1956年,全省拥有专职理论干部227名,形成了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宣传和科研的力量。山东大学1951年创办《文史哲》杂志,它相继组织了“红楼梦研究”、“中国古史分期”等重大学术问题的讨论,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研究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山东大学在唐研究、鲁迅研究等方面,也取得显着成就。

1957年至1966年,继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研究虽然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受到一定的损失,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首先是创建了专门的研究机构。1958年到1959年,省委宣传部、省计委、山东大学分别建立了哲学、经济、历史三个研究所。其次是涌现了一批学术团体。1958年12月,省哲学学会和历史学会先后成立,1962年又成立了省经济学会。1960年成立了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筹委会。第三是新创办了一批学术理论刊物,其中,理论月刊《新论语》对繁荣和发展全省社会科学事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最后是开展了群众性的学术活动。尤其是1959年和1962年召开的两次全国性孔子讨论会,在学术界影响深远。

1966年至1976年,基本停滞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一时期大部分科研机构被撤销,学术团体被解散,学术刊物被迫停办,研究工作陷于停顿状态。

从1976年10月到80年代,拨乱反正、空前发展的时期。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局面。1982年,在省委领导下,成立了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制定了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并纳入山东省第六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1984年,就山东社会科学院人才规划问题,省委专门发了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和支持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几年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纷纷建立,学术活动空前活跃,研究领域迅速扩大,向社会提供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