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10页(1698字)

江西的经济理论研究活动是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的。在50年代,江西经济学界围绕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问题展开了讨论,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50年代宋、60年代初,围绕农业“八字方针”,就“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山区经济、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家庭副业、等价交换等问题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讨论,发表了陈星的《试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讨论汇编》,科学出版社,1959年),近年又出版了省社联主编的《江西经济理论讨论文集》(1982年)。50年代,省社联与省经济学会,邀请王学文、王亚南、胡寄窗等学者举办《资本论》、《中国经济思想史》专题讲座。80年代初,出版了省委党校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省委讲师团的《毛泽东同志论政治经济学》(198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西经济理论工作者对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深入学习与研究,就所有制、生产力、经济核算、资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发表的论文主要有:裘宗的《论健全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中国经济问题》1980年第4期),该文较早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核算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机制问题,尝试将经济机制理论引进经济核算中;李树源的《关于生产力的几个理论问题》(《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2期),该文就生产力运动的一些基本趋向、生产力体系的构成、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此外还有:彭聚先的《论资金作为客观经济范畴的质的规定性》(《江西财经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王弘远的《劳动异化是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江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12期)、卢太宏、史忠良的《论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经济研究》1981年第11期)、程懋辉的《论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统计》(《统计》1983年第3期)、阮正福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机器使用界限问题》(《经济科学》1983年第3期)、李建德的《恩格尔定律在我国的适应性》(《经济研究》1984年第6期)。

近年出版的主要着作有:省高等院校教师编写的《政治经济学》(1981年),江西财经学院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百题解答》(1980年),该书1983年获全国政治理论通俗读物二等奖。江西人民出版社还编辑出版了《浅谈经济效益的几个问题》等。

江西经济学界围绕“四化”与改革这一主题,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本省实际,对江西经济发展战略、城镇集体经济、江西毗邻地区的商品经济关系、鄱阳湖区的经济开发、赣南柑橘生产基地、开发吉泰盆地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财政“补贴”、江西老区经济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了大批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省属各经济学会和科研部门还举行了江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农业结构、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商业体制改革、货币流通、价格体系调整、经济核算、物资流通等学术讨论会,并邀请了国内数十位着名经济学家来赣讲学。《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部编辑的《江西经济研究》文集(1984年),荟萃了29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就以上问题的研究作了系统的介绍。此外还主要发表有钟家明的《试论南方林业投资的重点转移》(《林业经济》1980年第3期)、周金广、焰的《对“三自一包”要有正确的分析》(《人民日报》1981年5月12日)、王谦光的《试论上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体化原则》(《江西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胡习川的《试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经济问题》1983年第5期)、武人骙的《略论开发财政工作的新局面》(《赣江经济》1983年第5期)、曾葛祥的《建立农业社会主义服务体系问题》(《经济研究》1984年第7期)、郭亚平等人的《江西农业地理》(1982年)等论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