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09页(1962字)

在50年代,江西省党的宣传部门和社会科学团体,组织哲学工作者向广大干部和职工进行了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史的宣传。组织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着作的学习,并对“有神与无神”、“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期间出版的哲学着作有:胡正谒的《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1956年);李克主编的《哲学问答》(1957年)、《怎样学哲学》(195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说》(1957年);吴士栋的《柏格森〈时间与意志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等着作。其中《哲学问答》发行60多万册,并被日本、延边朝鲜自治州分别译成日文、朝鲜文出版;1983年该书再版。在60年代初,江西哲学界分别就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革命干劲与科学精神、部分质变、一分为二、人道主义等问题举行了讨论。组织哲学工作者编写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1960年)一书。

“文化大革命”期间,哲学研究受到了禁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哲学研究重新活跃起来,省哲学界先后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哲学与“四化”、哲学与改革、人道主义、异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廖士祥的《朴素唯物主义与祖国医学》(《争鸣》1981年第1期)、陈荣富的《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术月刊》1982年第2期)、余品华的《新时期党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新发展》(《福建论坛》1985年第4期)、唐元棣的《论“调整”的辩证法》(《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刘芳圣的《片面性浅析》(《争鸣》1982年第1期)。近年来,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论着有:陈正夫的《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新华文摘》1984年第2期)、李克的《初论毛泽东哲学的科学体系》(《江西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特点的粗浅认识》(《求实》1981年第2期)、刘敬诚的《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标准问题》(《江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彭赟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理论层次初探》(《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84年第12期)、丁世尤的《毛泽东军事辩证法》(1983年)等。李克等人合着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83年)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及其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和发展,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的丰富和发展,作了系统的有益的探索。

近年来,江西哲学界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研究,发表了一批关于孔子老子及江西籍思想家王安石朱熹、陆九渊、李觏、罗钦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吴士栋的《论老子的哲学》(《江西师大学报》1984年4期)、陈正夫的《论孔子及历史上对孔子与孔子思想的改造》(《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焦克明的《陆九渊哲学本体论的性质》(《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陈正夫、何植靖合着的《朱熹评传》(1984年),系统地阐述了朱熹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针对江西哲学研究中的某些薄弱环节,有关机构和学术团体相继举办了外国哲学、自然辩证法、逻辑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等学习班,并加强了这些方面的研究。发表了由廖士祥主持的省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80年)和吴士栋的《实践与逻辑》(《江西师院学报》1983年1、2期)、廖士祥的《和谐原理与对立统一规律》(《江西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谢庆绵的《范畴史初探》(江西师大学报》1980年-1984年连载)、尹星凡的《试论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哲学研究》1982年第4期)等论文。周文英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稿》(人民出版社,1977年)叙述了从先秦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逻辑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古典逻辑的独立发展,印度因明的传入,西方逻辑的输入及近代三种逻辑体系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在哲学普及方面,李克、廖士祥、唐元棣主编的《使人聪明的学问》(1983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1983年被评为全国政治理论通俗读物二等奖。此外,还出版了康祥生的《漫谈实事求是》(1983年)、刘尊祖的《〈反杜林论〉疑难问题解答》(1980年)等着作。

近年来,江西哲学界还先后邀请了些国内外学者来赣讲学。

上一篇:科研队伍 下一篇:经济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