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苏区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13页(1848字)

江西地区曾有湘赣、湘鄂赣、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并且曾是中央苏区所在地。30多年来,江西省的史学工作者深入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党史学界按学科或地区整理出版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1984年)、《苏区大事记略》(1985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1984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1983年)、《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1982年)、《江西工人运动史料选编》(1986年)等资料,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部财经研究所合作,编写了中央苏区财政经济斗争史料。在调查研究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我省党史学界有组织有计划地先后召开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富田事变”等专题讨论,通过讨论,核实与交换了资料,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端正了对某些事件的认识,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作用与特点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方志敏式”根据地的认识,引起了中央革命博物馆的重视。对“富田事变”的讨论,戴向青的《略论“富田事变”的性质及其历史教训》一文,提出了“富田事变”是肃反扩大化的结果、应给“富田事变”被害同志平反昭雪的观点,在全国党史界引起了反响。江西党史界与中央党校和有关单位采取互相协作的办法,编写出版了一批论着,主要有:《井岗山斗争史稿》(1977年)、《湘赣革命根据地斗争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4年)、《湘鄂赣苏区史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稿》、《方志敏传》(1982年)、《南昌起义史论》(1982年)、《苏区教育史》(1986年)等。此外还承担了全国党史人物研究会出版的《党史人物传》中的江西党史人物传记的撰写任务,已出版了赵醒农、刘和珍、陈赞贤等25位党史人物传记。

在苏区史的研究中,争论较大的问题有:

关于“方志敏式”根据地的问题,有人认为,《毛泽东选集》中提到的“方志敏式”根据地是有其特点的,即:自觉地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创立了依靠群众建立红军、开辟根据地的新形式,形成了“53字”的游击战术原则,提出了平债分田、建立农工劳动政府的纲领和较正确的土地政策,制定了怎样做个好共产党员的22条准则等。(《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之我见》,《争鸣》1982年第4期)。而有的人则持异议,认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贺式,实际都是一式,即相对于国际共运史的“以城市为中心”式来说,它是中国式;相对于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来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革命战争的新形式。如果作为一种模式看,就应把“方志敏式”放在“朱德毛泽东式”之中(《何谓“方志敏式”》,《争鸣》1983年第3期)。

关于“富田事变”的性质。一种意见认为“富田事变”应是反革命性质,“此案不能翻”;另一种意见认为,不能把“富田事变”定为“反革命性质”或“反革命暴动”,并论证了:所谓“富田事变”“残酷地杀害了拥护毛泽东同志的干部群众100多人”之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认为包围省苏维埃,缴红12军一个连的枪械,是为了释放被错误关押的所谓“AB团要犯”,不能定为“反革命暴动”。并指出“富田事变”是乱抓乱杀逼出来的,是肃反扩大化的结果,应予平反昭雪(《关于“富田事变”》,《江西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关于中央苏区“查田运动”。一种观点认为,“查田运动”的起因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的产物,直接发动者是“左”倾教条主义者。“查田运动”实际上乃是党内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组成部分,给根据地造成了严重后果,侵犯了中农利益,伤害了一大批干部,过分地打击了地主、富农,破坏了农业生产(《重评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争鸣》1981年第2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查田运动”是土地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是毛泽东主持下发展起来的,“查田运动”的结果是封建残余势力在广大群众面前遭受了惨败,带来了红军的扩大、农业的增产、生活的保障。当然,“查田运动”发生在“左”倾路线统治中央时期,不能不受干扰,发生“左”的现象难以避免,但总的看来,“查田运动”应当肯定(《也谈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争鸣》1984年第2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