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43页(2704字)

比较突出的研究领域有以下一些方面。

中国古代史的断代研究 陈寅恪着有《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1957年)、《隋唐制度渊源路论稿》(商务印书馆,1944年)。曾获1982年广东省优秀社科研究成果荣誉奖状的《柳如是别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是他晚年融会文史的悉心之作,该书以钱谦益和柳如是的作为干,透过本事今典,阐释两人自明崇祯朝至清康熙三年的行止游踪、朋辈交往、意气襟期与出处进退,论证了这一时代江南士大夫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地域人事之关系,以及这一群体的文化心理和政治动向。全书上百个人物,从文官武将至市井中人,从繁富史料中抽条引绪,贯缀为巨着,知人论世,把数十年世态翻覆与政局人事的变动,生动地重视于历史画卷之中。岑仲勉毕生致力于历史学的研究,着有《西周社会制度问题》(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西周文史论丛》(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隋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和《突厥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等。在中国社会史分期问题上,他认为中国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时代分界线应定在西周。刘节关于先秦古史的论着有《中国史学史稿》(河南中州书画社,1982年)、《古史考存》(人民出版社1985年)和论文《西周的社会性质》(《中山大学学报》1956年第4期)、《西周社会性质答客问》(《城晚报》1961年6月15日)、《再论西周的社会性质》(《中山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等,他认为中国历史从西周开始就已进入封建社会。

中国现代史 由于广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广东,史学工作者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广东文史研究馆译的《鸦片战争史料选译》(中华书局,1983年)、《鸦片战争与林则徐史料选译》(1986年)以及该馆编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陈锡祺的《广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956年)、广东、广西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合编的《太平天国论文集》(广东、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陈周棠主编的《广东地区太平天国史料选编》(1982年)、方志钦编的《辛亥革命简史》(1980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的《黄埔军校史料》(1986年)、《广州起义史料》(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共“三大”史料》(1985年)以及萧超然、沙健孙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简编》(1982年)。

在近现代史的历史人物研究方面,除孙中山研究外,还有康有为、梁启超、廖仲恺、朱执信、彭湃、肖楚女、张太雷、阮啸仙、苏兆征、冯白驹等人的研究也都取得一定成果,出版了一批有关的资料、文集、传记和论着。

近几年来举行过有关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丘逢甲、孙中山、鲁迅、彭湃、阮啸仙、黄遵宪、陶行知等历史人物的学术讨论会,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有的讨论会上争论非常热烈,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重新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例如1981年广东广西两省联合举办的关于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研究的国际性学术讨论会上,有人认为太平天国政权是封建政权,或定都天京后建立的政权是封建政权;有人认为是农民革命政权;还有人认为是“双重性”政权,而对“双重性”又有不同的理解。又如1983年9月我省社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杂志社联合召开的学术讨论会,对戊戌维新运动和康有为、梁启超进行了重新评价,会议摒弃了以往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一次资产阶级爱国救亡运动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爱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二是维新,要求进行改革,从封建的君主专制改变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对康有为、梁启超也历史地、科学地进行分析,肯定了康有为前期由于爱国的激情,救国的使命,促使他成为一位勇敢的改革家的历史地位。对梁启超作为20世纪初中国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和晚年在教育及学术领域中的作用和贡献也给予肯定。

古代经济史 梁方仲对中国经济史特别对田赋史研究造诣颇深,解放前发表的着作《一条鞭法》,对中国16世纪赋役制度改革作了深入的研究。他的《明代粮长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1年)一书,概括阐述了明后期社会经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动向和发展程度不但不落后于欧洲各国,而且是和它们步伐一致的。他的重要着作还有《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汤明檖编着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中州书画社,1982年),赅括了古代经济史各重要问题。作者着重对古代农业生产的说明,对生产力的各方面如农具、生产技术、生产条件、耕作制、农田水利等都作了重点阐述,并从各个时期社会经济的整体,考察其变化发展,对古代土地制度、小农经济、赋税徭役制度的演变,也有不少精湛的论述;对阶级关系变化的说明和分析,也都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论述相互呼应。岑仲勉的《黄河变迁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例证突出,为我国治理黄河水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借鉴。叶显恩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是一部根据丰富的历史档案和实地考察材料写成的地区性经济史专着,很有学术价值。

中外关系史 朱杰勤的《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是一项重要成果。本书阐述了关于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方法,中国和外国友好关系的发生和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关系以及西方殖民主义的东来和中国人民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等问题,在方法和观点上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

民族史和地方史 主要成果有省民族研究所编写的《黎族简史》(1982年)和《广东少数民族》(1982年)。在地方史研究方面,有广州市政协编的《广州百年大事记》(1984年)、徐俊鸣等的《广州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和杨万秀等主编的另一本《广州史话》(1986年)以及对邓端本、程浩的《广州港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

华侨史 见本编附录第678页。

上一篇:经济学 下一篇:语言文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