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民族问题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68页(1998字)

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有25个民族,其中14个是云南所特有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无不涉及民族问题。云南省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始于50年代。1956年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所成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调查的指示精神,以调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状况为主要任务。该所成立后即与全国人大民委和北京的民族研究所云南调查组合作,统一组织甲央、省和有关地、州单位的民族研究工作队伍,着手进行云南少数民族的重点调查。1956年至1957年,云南学术界曾对白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展开讨论,先后在《云南日报》上发表了若干篇论文。白族的起源,是历来争议较多的问题,正确阐述这个问题有重要意义。洱海区域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白族是该地区一支主要民族,通过白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不但可以了解白族的历史面貌,而且有助于研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状况等。讨论中形成了四种意见,杨堃、曜等人认为白族是云南的土着民族;龚自知、杨毓才等人认为白族是氐羌族之后;秦凤翔、徐承俊等认为白族是汉族之后:方国瑜、杜乙简等则认为自族是多种族的融合。云南人民出版社将讨论文章编成《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论文集》出版(1957年)。这次讨论虽然未形成一致意见,但对深入进行民族问题的研究有很大推动。1958年重点调查发展成为对各个民族的全面调查,根据中央有关批示,编写各民族简史、简志和自治地方概况三套民族丛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1966年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成调查报告,铅印了49种,约400万字。编印出13个民族的民族史志,合计15本,约100万字(约占全国民族简史、简志的四分之一),油印了11种《民族自治地方概况》,拍摄了7部民族科教纪录片。

1972年,省历史研究所恢复后,继续深入进行民族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参与了《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研究和编写工作,进行了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和家庭的社会调查研究、永宁纳西族母系婚姻制度、景洪基诺人的民族识别等各项社会调查,并写出了专题调查报告。1982年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设民族史研究室,对傣、纳西、白、基诺、蒙古、布依、景颇、彝、哈尼、佤等民族的社会历史进行专题调查,搜集了近百万字的资料及相当数量的图片。为了加强民族问题的研究工作,1984年成立民族学研究所。此外,省内有关部门和部分院校教师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近几年,《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云南编辑组将解放以来收集汇编的民族问题调查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出版了宋恩常等编的《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1982年)、《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1982年)、《崩族(现为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1981年)杨毓才等着的《傈僳族社会历史调查》(1981年)、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的《云南小凉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1984年)、罗大云的《傣族社会历史调查》(1984年)》等。其中收集的资料,以反映各民族民主改革前的社会面貌为主,力求保持材料的客观性。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民族理论及其他社会科学的重要领域,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理论价值。历史研究所编写的《云南少数民族》(1980年),全面地介绍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状况、历史演变过程及风俗习惯等,是研究云南民族问题的综合性工具书。方国瑜的《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一书,集多年研究之精华,对西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彝族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尤中所着《中国西南民族史》(1985年)叙述了西南各民族从先秦至元明清的发展变化,考证其源流,分析其相互关系,形成完整的体系。江应樑把人类学和民族史结合起来,对傣族进行长期研究,出版了《傣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一书。在多年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杜玉亭完成《基诺族简史》(1984年)一书,并发表了《基诺人的民族识别报告》(1979年),国务院据此报告确认基诺族为我国一个单一民族。此外,省内学者发表的论文有杜玉亭的《云南少数民族前资本主义社会诸形态与历史发展规律》(《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云南多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探讨》(载入《云南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讨论会文集》(1985年)、《民族学与原始公社制文明》、郭大烈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注意民族特点》(《民族工作》1986年第2、3期)、李国文的《从象形文字看古代纳西族时间观点的形成》(《哲学研究》1983年第1期)、和志武的《略论纳西族的东巴教和东巴文化》(《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1期)等。

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云南前资本主义社会诸形态少数民族如何从其原有的各不相同的社会基础出发、建设具有多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课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