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蛔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11页(1596字)

【释义】:

胆管蛔虫病(biliary tract ascariasis)系蛔虫从肠道钻入胆管,使胆管括约肌强烈收缩,或引起胆管阻塞,继发胆系细菌等或化脓性感染。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 典型的胆绞痛突然发作、突然缓解的剑突下或偏右钻顶样疼痛,程度剧烈。痛时患者取胸膝位,辗转不安,大汗淋漓。但间歇期如同常人或仅有轻微持续性胀痛。

2)恶心呕吐 常见于绞痛发作时,有时吐出蛔虫。

3)合并胆管感染时,可有寒战、发热及黄疸等,多见于蛔虫进入胆管24~48h后不能退出,或多条蛔虫进入,引起胆管阻塞与感染。

(2)体征 腹部柔软,仅在剑突下方偏右局限性深部压痛,与症状不成比例,合并胆管感染时有明显压痛和腹肌紧张。

2.辅助检查

(1)白细胞计数 轻度增高,(10~15)×109/L之间,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粪便检查 可见蛔虫卵。

(3)十二指肠引流 胆汁中有时可查得蛔虫卵。

(4)X线检查 静脉胆管造影可见胆管内蛔虫呈条状阴影。如以稀钡餐作上消化道造影,可发现有蛔虫阴影。

(5)B超 对诊断很有帮助。可见胆管扩张,胆管内显示与胆管平行的虫体影像。

3.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鉴别。

【治疗】:

1.内科治疗 本病首选内科治疗,大多经保守对症治疗后可获治愈。

(1)药物治疗 以解痉、止痛、抗感染、驱蛔等综合性措施,使蛔虫自行退出胆管和防止并发症。

1)解痉止痛 针刺内关、合谷、足三里、中腕、胆俞等穴位。且针、电兴奋疗法也有效。也可予药物阿托品0.5mg肌注。必要时肌注哌替啶(度冷丁)50~100mg。

2)防止感染 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甲硝唑(灭滴灵)等抗菌药物。

3)驱虫 可试用以下方法:氧气驱虫,在空腹时放置胃管,缓慢注入氧气2000m1。再注入33%硫酸镁40ml。当蛔虫遇氧气后即可活动,而自胆管排出。在腹痛缓解后,用药物驱虫。如乌梅汤或胆管驱蛔汤加减;驱蛔灵,成人3g/d,儿童0.15g/d,分1~2次,连服2d;肠虫清200mg,每日2次,口服;安乐士100mg,每日2次,口服,3d。因蛔虫厌酸,也可试用食醋50ml口服,每3~4小时1次。

(2)内镜治疗 十二指肠镜直视下可发现虫体并钳夹取出。

2.外科治疗

(1)治疗指征 经内科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者;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发有较大脓肿者。

(2)手术方法 胆总管切开取虫,T管引流。胆囊无病变或病变较轻时,可不予切除。

上一篇:胆石症 下一篇:急性胆囊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