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出血性血管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704页(995字)
【释义】:
脊髓出血性血管病(hemorrhagic vascular disease of spinal cord)包括脊髓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隙和脊髓内出血,以后两者多见。常见原因有损伤、血液病、抗凝治疗中的并发症、脊髓血管畸型和血管瘤破裂等引起,少数可由于感染、中毒、缺氧所造成。
【诊断】:
1.临床表现
(1)硬脊膜外和硬脊膜下血肿 主要表现为相应脊髓受压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症状可迅速加重并呈进行性范围扩大。
(2)蛛网膜下隙出血 常造成急性截瘫,患者有突发的背痛、颈痛或肢痛,随即出现截瘫;一侧或双下肢痛和克氏征阳性是早期突出的症状,出血量大时血液进入颅内蛛网膜下隙亦可有剧烈头痛和项强,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和其他脑损害表现。
(3)脊髓内出血 可发生于脊髓任何部位,特点是突然起病伴剧烈背痛,数分钟到数小时后疼痛停止,随后出现瘫痪和感觉丧失,二便失控等脊髓休克症状。度过休克期后出现痉挛性截瘫,轻症者脊髓症状经一段时间可逐渐有所恢复,但一般都遗留有部分运动和感觉障碍症状。
2.辅助检查
(1)脑脊液 可见血性改变。
(2)脊髓CT,MRI及选择性血管造影,将有助于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治疗】:
1.内科治疗
(1)患者需卧床休息,使用各种止血剂(同颅内蛛网膜下隙出血)。
(2)有呼吸肌受累、呼吸困难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人工呼吸,保证氧的供应。
(3)急性期后应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加强肢体功能恢复锻炼。
2.手术治疗 出血造成明显脊髓蛛网膜下隙阻塞、脊髓受压者可考虑手术探查和减压治疗,彻底清除血块,有时可使神经功能迅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