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883页(7541字)
【释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js)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常发生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剂量不足,2型糖尿病患者遭受各种应激时,是糖尿病代谢紊乱严重失代偿的一种临床表现,一旦发生必须积极治疗,如处理不当,患者可因严重心、脑、肾并发症而死亡。
【诊断】:
1.临床表现 早期患者感疲乏无力,极度口渴,多饮多尿加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并可伴随腹痛。冠心病患者可并发心绞痛,甚至发生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失水及血容量不足可致皮肤黏膜干燥,弹性降低,眼球下陷,重者循环衰竭和休克。严重酸中毒,呼吸常加深加速,有烂苹果味。患者可因中枢神经受抑制而出现倦怠、嗜睡、头痛、意识模糊、昏睡状、反射迟钝甚至消失,最终昏迷。
2.辅助检查
(1)尿液检查
1)尿糖 强阳性。若肾糖阈增高,偶然弱阳性,甚至阴性。
2)尿酮 肾功能正常时,尿酮呈强阳性。当肾功能严重受损,肾循环障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可引起肾糖阈及酮阈升高,尿糖、尿酮体减少或消失,因此诊断尚须依靠血液检查。
(2)血液检查
1)血糖 多在16.65~27.76mmol/L(300~500mg/dl),可达55.5mmol/L(600~1000mg/dl)。
2)血酮 多在5mmol/L以上,有时可达30mmol/L,大于5mmol/L有诊断意义。
3)血渗透压 可轻度增高,有时达330mmol/L(330mOsm/L),甚至超过350mmol/L(350mOsm/L)。
4)血酸度 本症属代谢性酸中毒,代偿期血pH在正常范围内,当失代偿时pH常低至7.35以下,严重时低于7.0;HCO3降低至15~10mmol/L以下。
5)血电解质 血钠多降至135mmol/L以下,少数正常,亦可升高至145mmol/L以上,大于150mmol/L应疑及高渗状态。低血钾是酮症酸中毒的特征之一,但初起血钾可正常,甚至偏高。由于酸中毒时钾从细胞内逸出,血pH每降低0.1,血钾约升高0.6mmol/L,特别在少尿、失水和酸中毒的严重阶段甚至可发生高钾血症。治程中随着液体的补充和酸中毒的纠正,钾进入细胞,或被稀释与经尿排出,血钾可迅速下降。酮症酸中毒时磷和镁可从尿中丢失,血磷、血镁可降至正常低值或低于正常水平。
6)尿素氮、肌酐 尿素氮、肌酐可因失水,循环衰竭(肾前性)及肾功能不全而升高,治疗后可恢复。
7)血象变化 白细胞计数常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更显着。血红蛋白与血细胞比容常增高,与失水程度有关。
8)血脂 血游离脂肪酸,三酰甘油(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可依次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常降低至正常低限以下,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9)其他 偶尔血乳酸浓度升高,休克缺氧时更易发生。血淀粉酶升高提示急性胰腺炎。
3.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诊断的关键在于对不明原因的失水、酸中毒、休克、神志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的患者应考虑到糖尿病酮症的可能性。从未诊断为糖尿病者,如有深大呼吸伴酮味,虽有脱水尿量仍较多者,更要提高警惕。急查血糖、血尿酮体、血pH、血HCO3、血电解质等,大多均能确诊。已知糖尿病者,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酸中毒和昏迷鉴别。
(2)快速诊断要点 血糖>13.8mmol/L(250mg/dl);pH<7.35;HCO3降低;血酮体>5mmol/L;尿酮体阳性。
(3)鉴别诊断
1)昏迷的鉴别
a.低血糖昏迷 病史,药物治疗史,体征,可初步判断是否发生低血糖。如鉴别有困难者应立即取血测血糖、血酮及血HCO3。亦可在取血后予以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作诊断性治疗。若患者清醒,则明确患者为低血糖昏迷,反之则应注意有否高渗性昏迷。
b.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多种原因而大量失水,且未及时补充。其特征为脱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尤其明显。生化检查中,血糖>33.3mmol/L,血渗透压>350mmol/L(350mOsm/L),血钠>145mmol/L,血酮正常或稍高,HCO3正常或稍高,血pH多在7.35左右。有时高渗性昏迷与酮症酸中毒并存,应注意。
c.乳酸性酸中毒 多见于严重缺氧及休克的患者。有时继发于严重感染,肝肾功能衰竭。多种药物,特别是双胍类降糖药物苯乙双胍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出现乳酸中毒。有时乳酸中毒与酮症酸中毒共存。如酸中毒较重而酮症较轻,酮体增加不明显,应疑及乳酸中毒。若血乳酸>2mg/dl即为可疑,>5~7mg/dl有诊断意义。
2)酮症的鉴别
a.饥饿性酮症酸中毒 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严重饥饿时,体内能量供应主要依靠脂肪分解,而脂肪分解过多即可造成酮体的堆积,引起酮症发生,但酮症较轻,血糖偏低或正常。
b.酒精性酮症酸中毒 大量饮酒后,可抑制糖异生,酮体生成加速,导致酮症。患者血糖正常,但饮酒后线粒体中NADH生成较多,故酮体中以β-羟丁酸为主,硝普盐反应呈阴性或弱阳性,容易漏诊,体格检查时的酒味和饮酒史有助于诊断。
【治疗】:
1.治疗原则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的基本原则是:
(1)补充丢失的水分,纠正脱水。改善组织灌注,降低对抗胰岛素激素的水平。
(2)采用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和肝糖释放,纠正代谢紊乱。
(3)及时补钾,以防止低钾血症所致的并发症。
(4)寻找和去除诱发酮症酸中毒的应激因素,抑制对抗胰岛素激素的产生。
此外医生必须细致地观察患者,了解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以便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尤其在酮症酸中毒的早期阶段,医生必须密切随访患者直到病情稳定。
2.补液 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成功与否,补液是关键。补液量根据患者的失水程度因人而异。病情严重的患者,估计失水量约为体重的10%左右。对轻、中度失水的患者,最初2~4h内予以生理盐水(NS)500ml/h,以便产生快速扩容效应,而后NS减少至250ml/h。严重失水的患者,初始2~4h中应以NS750~1000ml/h的速度输入,尽可能快速建立良好血流动力学反应,此后可予以NS500ml/h,或根据持续的临床观察及评价,指导补液量和速度。
选择何种液体纠正容量不足,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一般病例先采用NS快速有效地扩充细胞外液容量,此后应根据患者血钠浓度和渗透压变化决定。若血钠仍>155mmol/L,血渗透压>330mmol/L(330mOsm/L),则可给予0.45%NaCl溶液。补液量和速度除视患者失水程度外,尚须根据患者的末梢循环、血压、心血管功能状态而定。老年有冠心病或糖尿病性心脏病者,补液不宜太多太快,以免引起心衰和肺水肿。一般第一天补液量为3000~8000ml,多数3000~5000ml已可纠正脱水。治疗初期因患者血糖已很高,为避免高渗影响循环和细胞内液,一般不给葡萄糖溶液。当血糖降低至13.88mmol/L(250mg/d1)时,应给予5%葡萄糖溶液静脉输注,直到患者可以进食,以防止低血糖发生。对血压明显降低甚至测不出的休克患者,除补液外尚须给予血浆等胶体溶液扩容。
治疗过程中应仔细监测尿量。当少尿或无尿的严重脱水患者尿量增多,提示容量不足得到纠正。当严重多尿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尿量减少,则提示患者血糖浓度下降,尿糖减少。若患者持续少尿,则要求更仔细而严格地调整补液治疗。对无尿患者(急性肾小管坏死或终末期肾病)补液治疗受到限制,故以胰岛素和电解质处理作为主要治疗。
3.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酮症酸中毒的目的是:抑制脂肪分解和酮体生成;抑制肝糖产生;增加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及利用酮体。酮症酸中毒患者胰岛素最好静脉给予,目前推荐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治疗,一般每小时5~10IU(平均5~6IU/h)静脉滴注能有效地控制病情。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采取多种方式:
(1)首次静脉推注10~20IU,继以胰岛素静脉滴注5~10IU/h。该方法可使胰岛素浓度维持较高而均匀的水平,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2)分次肌内注射,每2~4小时一次,首次剂量20IU,继以每小时4~6IU,血胰岛素浓度可达60~100μIU/L。肌内注射的半寿期为2h,较静滴的优点是作用较持久,可较少护理,而疗程和疗效与静滴法差别不大。
胰岛素治疗开始后,应每小时测血糖一次。当血糖降到15mmol/L或更低时,静滴胰岛素应减少至2~4IU/h,并同时给予5%葡萄糖溶液。胰岛素的用量需要不断调整,使血糖维持在5~10mmol/L间,直到患者能够进食。一旦患者开始进食,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大多数患者治疗5~6h内血糖可降到15mmol/L以下,若4h后血糖仍不能降低,需检查胰岛素泵工作是否正常,输液管道是否通畅,以及滴速是否恰当。若非这些因素的影响,提示严重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用量应加倍。
4.纠正电解质紊乱
(1)钠 酮症酸中毒中虽然失钠与低钠者较多,但经补液(NaCl)及胰岛素治疗水、钠潴留,很易补至正常。补钠时应注意血钾,大量补钠而不补钾,往往引起失钾而至低血钾,必须注意。
(2)钾 虽然失钾是酮症酸中毒的特征之一,但疾病早期严重酸中毒时通常血钾升高。随着补液和胰岛素治疗,血钾迅速降低,甚至出现低血钾。患者可因严重心率失常或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因此,密切监测血钾变化,及时调节钾的补充在治程中尤其重要。
酮症酸中毒估计患者一般失钾为每千克体重3~10mmol/L(3~10mEq),故即使血钾正常者仍需补钾。若初起血钾即<3.5mmol/L,提示体内失钾严重需积极补钾;若血钾>5.5mmol/L并伴少尿或尿闭,有肾功能不全可疑者,可暂缓补钾,密切观察。如无高钾及尿闭者,一开始补液即可同步补钾。补钾的量与速度应视血钾浓度和肾功能状态而定,血钾正常且有尿的患者,于胰岛素治疗一开始,每升液体中需加KCl1.5g;血钾<3.5mmol/L,补钾浓度应增加一倍,即每升液体中需加入KCl3.0g;血钾<3mmol/L时,甚至每小时需补钾2~3g;血钾>5.5mmol/L,暂停补钾;血钾偏高而伴少尿无尿者,待补液后尿量增多时立即补钾。治疗过程中应以心电图监护,可从T波变化中灵敏反映血钾高低,有利于及时调整补钾的浓度和速度。
(3)磷 酮症酸中毒时可失磷,但磷与钾一样在酸中毒时从细胞内逸出,引起血磷偏高。治疗过程中磷与钾平行下降,4~6h达低磷水平。当血磷<1mg/dl时,患者可出现低磷症群(软弱无力、呼吸功能下降),应及时补磷。补磷可避免低血磷症的有害作用,恢复2,3-DPG的生成,促使氧离曲线左移,改善缺氧,加速酸中毒的纠正。但有认为如肾功能不全,可诱发低血钙与磷酸钙沉积,加重肾功能损伤,补磷首选KH2PO4。
5.纠正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生化基础是酮体生成过多,而非HCO3丢失过多,治疗应主要采用胰岛素抑制酮体生成,促进酮体的氧化。酮体氧化后产生HCO3,酸中毒自行纠正。过早过多地给予NaHCO3有害无益。然而,严重酸中毒可使心肌收缩力降低,心搏出量减少;中枢神经和呼吸中枢受抑止;外周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下降,引起低血压;加重胰岛素抵抗。因此,为防止严重酸中毒对机体的威胁,当pH<7.1,HCO3<8~10mmol/L,或PCO2<10~12mmol/L时,则应给予NaHCO3治疗。pH<7.1,给予4.2%NaHCO3100ml静脉滴注;pH<7,NaHCO3可加至200ml,此后根据pH及HCO3调整NaHCO3的用量,直到pH>7.1,HCO3>15mmol/L。补充NaHCO3时应同时补钾,以防发生低血钾。
6.诱因和并发症的治疗 对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治疗除积极纠正代谢紊乱外,还必须积极寻找诱发因素并予以相应治疗。例如,严重感染、心肌梗死、外科疾病、胃肠疾患等。此外并发症常为死亡的直接原因,必须及早防治,特别是休克、心率失常、心衰、肺水肿、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详细讯问病史,仔细检查体征,严密观察病情,迅速处理。
7.急救治疗重点
(1)液体和电解质
1)容量 1L/h,共3h,然后根据需要调整;第一个24h,通常4~6L。
2)体液
等张盐水(钠150mmol/L)。
低张盐水(钠75mmol/L),如果血钠超过150mmol/L时可用,总量不超过1~2L;如果明显高血钠症,可给予5%葡萄糖水并增加胰岛素用量。
当血糖降低至15mmol/L时,5%葡萄糖水,1L/h,共4~6h。
如果pH<7.0,碳酸氢钠1.3%700ml或8.4%100ml,同时给钾以防低血钾。
3)钾
第1L液体即可加钾,除非无尿或血钾>5.5mmol/L。
此后每升液体加钾的剂量:
如血钾<3.5mmol/L,KCl40mmol(严重低钾需更多);
3.5~5.5mmol/L,KCl20mmol;
>5.5mmol/L,不加KCl。
注意:KCl20mmol=1.5g。
(2)胰岛素
1)持续静脉滴注 开始5~10IU/h(平均6IU/h)直到血糖降低<15mmol/L。此后输注含糖液体,并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1~4IU/h),使血糖维持在5~10mmol/L,直到患者能够进食。
2)肌内注射 首次20IU,然后5~10IU/h,直到血糖降到10~15mmol/L。此后每6小时10IU,直到患者恢复进食。
(3)其他事项
1)详细记录临床和生化变化。
2)寻找和治疗诱发疾病(感染,心肌梗死等)。
3)通常,适当的补液可纠正低血压。
4)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应给予中心静脉压监测。
5)昏迷或开始治疗4h内无尿的患者应置放导尿管。
6)持续心电图监测可预报低血钾或高血钾(但不能取代血钾测定)。
7)脑水肿 甘露醇(1g/kg,静脉给予),或地塞米松(可诱发胰岛素抵抗)。
8)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间歇性正压给氧(100%O2);避免补液过多。
9)并发血栓栓塞 如果发生予以治疗,无需预防性治疗。
10)严重酸中毒,特别是心肺功能衰竭者,应采用呼吸机增加CO2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