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956页(3540字)
【释义】:
药疹(drug eruption),系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因变态反应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表现。严重者可引起全身广泛皮肤损害及继发改变,并可累及机体的各个系统,重者危及生命。外用药物引起的皮肤局部过敏系“接触性皮炎”的范畴,不归入此病。
药疹的发病机制复杂。作为一个有效的致敏原,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需>4000,或者是至少有7个氨基酸的多肽。一些大分子药物如抗血清、疫苗、酶和激素具有免疫原性,但大多数药物是小分子的,可通过与组织蛋白的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而引起免疫反应。另有一些药疹在临床上与变态反应相似,但与特异性免疫识别无关,系假变态反应,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直接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所致。如阿司匹林诱发的哮喘、荨麻疹,射线照相对比基质的过敏样反应和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引起的血管性水肿等。
【诊断】:
1.临床表现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下列类型:
(1)固定型药疹 最常见。常由磺胺、解热镇痛或镇静安眠药引起。皮疹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紫红色斑,重者中央可起大疱,边界清楚,数目单个或多个,分布不对称。可发生于各处皮肤,尤其是口唇、外阴、龟头、肛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自觉灼痛及痒感。愈后留下色素沉着。以后再服同样药物又在同一部位发生,亦可同时发生新的损害。
(2)荨麻疹型药疹 较常见。多由青霉素类、血清制品、呋喃唑酮(痢特灵)等引起。皮损为广泛分布的大小不等风团,自觉瘙痒,可伴有发热、腹痛、腹泻、呕吐、关节痛等全身症状。部分可并发血管性水肿或过敏性休克及心律失常。
(3)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型药疹 多见。多种药物可引起。皮损呈弥漫性红色斑疹或密集红色斑丘疹,类似猩红热或麻疹,可伴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由于在同一患者身上既可有猩红热样红斑又可有麻疹样红斑,此时又可称“发疹型药疹”。
(4)多形红斑型药疹 常见。多种药物可引起。皮疹为水肿性红斑、丘疹,中央可起水疱。对称发生于四肢,亦可泛发于全身。严重时侵及眼、口、外生殖器黏膜,发生水疱或大疱,糜烂,疼痛剧烈,伴有高热、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还可出现肝、肾、肺功能异常,此时又称“重型渗出性多型红斑”,系重型药疹。
(5)红皮病型或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为严重的药疹类型。多由苯巴比妥、磺胺、苯妥英钠、别嘌呤醇等药引起。先为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继而全身皮肤红肿似红皮病,伴有渗液、结痂。常有高热、呕吐,浅表淋巴结肿大,蛋白尿、氮质血症,肝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等。2周后皮肤开始脱屑,手足脱屑如手套、袜子状,躯干部呈落叶状。毛发、指(趾)甲可脱落。黏膜常受累。病程长达1个月以上。
(6)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为最严重的药疹类型。常由磺胺、解热镇痛、抗生素、别嘌呤醇等药物引起。发病急,皮损初起于面、颈、胸部,为红或带紫红色斑片,1~2d内很快融合成大片或发展至全身。斑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松弛水疱,表皮松解,一擦即破(尼氏征阳性)。伴有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眼、口、肛门、外阴、消化、呼吸、泌尿道等所有黏膜均可坏死松解,出现相应症状。肝、肾、肺损害发生率高。易合并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严重的低蛋白血症、休克及继发感染。死亡和致残率高。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常规检查 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外周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重型药疹中更显着。一部分伴有血液系统药物反应的患者可有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出相应的外周血和骨髓象的改变。
重型药疹常伴有肝、肾功能障碍和呼吸、消化、泌尿道的黏膜损害,表现出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学异常。重型药疹还可有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继发感染时可在皮肤、黏膜或血液中培养出病原菌。
(2)特异性致敏原检测 寻找致敏药物是确定药疹诊断的最好方法。可采用的方法有:
1)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抗体中以IgE型最多见。
2)组胺游离试验 即将患者血清与正常人白细胞混合后加入可疑药物,测定由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量。
3)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以上三种方法主要用于Ⅰ型变态反应型药疹的检测。
(3)体内激发试验 将可疑药物行皮肤试验和小剂量试用诱发药疹,也可用于诊断。
3.诊断原则
(1)有明确的服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用药者须经4~20d或更长时间,重复用药者可在24h内发生;
(3)皮疹呈多形性,大多对称分布;
(4)进展较快,几天内可遍布全身;
(5)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发热及全身症状;
(6)多有对同类药物或多种药物同时过敏现象;
(7)停药后皮疹将逐渐消退,再次用药再次发作且加重;
(8)药疹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无关,与吸收或排泄无关。
【治疗】:
1.一般措施
(1)停用致敏药物 药疹一旦发生必须立即停用所有可疑致敏药物。
(2)加速致敏药物排泄 多饮水或补液,以利致敏药物的排泄。
2.减轻症状
(1)轻型药疹 在停用致敏药物并促进排泄后多能痊愈。必要时可辅以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 参见“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节。
2)外用激素类霜剂或软膏。
3)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内服或注射 如泼尼松≤20mg/d;diprospan(得宝松,每毫升含二丙酸倍他米松5mg,倍他米松磷酸钠2mg)1.0~2.0ml,肌内注射1次即可控制症状。
(2)重型药疹
1)中、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相当于泼尼松25~100mg/d)。
2)皮肤和黏膜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适时调换敷料和除去渗出物,以防继发感染。鼓励睁眼,不能睁开者应用棉签帮助睁开,并给予抗生素和激素眼药水、药膏,以防角膜感染和球、睑结膜粘连。保持口腔、外阴及鼻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2次以上。常翻身,对大面积水疱和糜烂者睡有双层可活动的翻身床,每2~4小时翻身1次。
3)支持疗法 根据皮损渗出情况补液、输血浆或白蛋白,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4)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 为防止大剂量激素引起感染、消化道溃疡出血、高龄患者的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并发症,应预先采取预防措施,如与激素同时给予无过敏史的抗生素和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等。为防止长期卧床引起的悬垂足,应将双足置于功能位。
5)对出现的脏器损害需同时予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