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977页(1830字)

【释义】:

中暑(heat stroke)是由于较长时间的日光曝晒或高温引起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目前由于防暑降温工作比较普遍,故重症中暑已不多见,但在气温骤升时,老年人、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及颅脑疾病患者耐热能力差,仍易发生中暑。

【诊断】:

中暑的诊断主要依靠高温条件下出现的临床表现。

1.先兆中署 在高温环境下,如有明显口渴及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四肢无力、头晕心悸、注意力不集中、恶心欲吐等症状出现,但体温不超过38.5℃时,即为先兆中暑,在阴凉处短暂休息,补充适量的水和盐后,短时间内上述症状可消失。

2.轻度中署 除中暑先兆症状外,可有38.5℃以上的体温,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干热,恶心呕吐、血压轻度下降、脉搏细速等早期循环衰竭的症状,但无神志改变,无明显休克及晕厥,属轻度中暑。

3.重症中署 出现上述症状一天内不能恢复,或伴有痉挛发作、晕厥、昏迷等症状,属重度中暑。可分为四型:

(1)中暑高热 主要表现为热度过高、汗闭及昏迷。可先有数天的中暑先兆症状,亦可突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嗜睡,重者即出现深度昏迷,可伴有强直性抽搐、大小便失禁等。体格检查可示皮肤灼热干燥,体温多在40℃以上,瞳孔缩小,病理反射阳性等。如不及时抢救,常于数小时内即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

(2)中暑衰竭 表现为面色苍白、晕厥或昏迷,体格检查可示体温不高、皮肤潮冷、脉搏细弱、呼吸浅速、血压降低。

(3)中暑痉挛 大量出汗后机体丢失水分及电解质过多,可引起肌肉轻微抽动,甚至痉挛发作,腓肠肌最多见,亦有见于肋间肌或膈肌而影响呼吸。

(4)日射病 多见于烈日下或强烈热辐射高温车间的工作者,由于强烈热辐射作用于脑组织,引起脑膜及脑组织充血所致。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重者可出现惊厥、昏迷等。

【治疗】:

1.采取综合措施预防中署 加强工作环境空气流通和降温措施,注意个人防护,合理安排劳动作息,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也可适当饮用以中草药为原料的清凉饮料。

2.先兆中署与轻症中署 一旦发生中暑,患者应上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和通风场所休息,补充水分或清凉饮料,有条件者可服用人丹、解暑片等。体温升高者予物理降温帮助散热。有早期循环衰竭及显着脱水者,应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或5%糖盐水。

3.重症中署 须立即紧急抢救,治疗是否尽早积极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中暑高热患者应立即予以降温。中暑衰竭及中暑痉挛患者应积极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及治疗休克。

(1)降温 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有冰水或酒精擦浴使皮肤发红,10~16℃冰水浸浴,头部及大血管分布区域放置冰袋,也可予10%葡萄糖盐水1000ml在4~10℃情况下灌肠等。药物降温可用氯丙嗪25m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一般2~3h内可降温,或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半小时后可重复一次,降温效果快。两种降温方法同时应用,疗效更好。在降温过程中须随时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2)中暑衰竭 主要应积极扩容,可予5%糖盐水、低分子右旋糖苷或血浆,必要时可用升压药。中暑痉挛主要为补钠,重者输5%糖盐水外,可予10%葡萄糖酸钙10~20ml缓慢静脉注射。重症中暑必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一般每日总进水量约3000ml,有心、肾功能不全者酌情减量。并应积极防治休克和DIC。

(3)当中暑患者出现呼吸、循环及肾功能衰竭时,要积极作相应处理,并注意防治继发感染及急性肺水肿、肺炎、中毒性休克、尿毒症、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