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瘤及头颅血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妇产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53页(1056字)

在分娩过程中,先露部位因受产道挤压而形成的局部水肿称为产瘤;因挤压、摩擦而致的骨膜下出血称为头颅血肿。

一、产瘤

产瘤是由于胎儿娩出时先露部位受产道挤压,使局部淋巴及静脉回流障碍,液体外渗而形成。

【诊断】

1.临床表现 常见于顺产儿。多位于先露部位。出生后即有局限性水肿,边界不清,可超过骨缝,触之有凹陷感,头皮可红肿。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头颅血肿相鉴别。

【治疗】

无需特殊处理,于生后1周内自行消退。

二、头颅血肿

头颅血肿是胎儿在分娩时头部受产道挤压、摩擦或行助产手术导致头颅骨膜牵移,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并积于骨膜下而形成。有时可与颅骨骨折并存。

【诊断】

1.临床表现 常见于初产妇(特别是高龄初产妇),或有难产史的小儿。出生后数小时至2~3d出现头颅血肿,多位于顶部,也可位于额、枕、颞部。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大小不等,边界清楚,不超越骨缝。早期触之软,有波动感,不凹陷。以后血肿从周边开始机化、钙化变硬,而中央仍有波动,呈硬环感,易误认为凹陷性骨折,可摄片排除。若为小血肿则小儿无其他症状。若为大血肿,可有贫血或生理性黄疸加重及消退延迟。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产瘤相鉴别。

【治疗】

(1)加强护理 保护患处,防止摩擦。初期可冷敷,后期热敷可促进吸收,一般于生后1~3个月可自行吸收。

(2)给予维生素K11mg肌注,每天1次,共3d。

(3)一般不主张穿刺,以防继发感染。

(4)若有继发感染,血肿化脓,则可切开引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