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84页(3093字)
惊厥或称抽风、惊风,是大脑神经元兴奋性过高,大量异常放电的结果。其病理生理基础为中枢神经系统或各种全身性疾病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引起部分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其典型表现是发作突然、意识丧失、两眼固定、眼球上转、凝视或斜视、全身或局部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由于喉痉挛,气道不畅,可有屏气甚至青紫、口吐白沫、二便失禁。持续数秒至数分不等,严重者反复发作多次,甚至呈持续状态。新生儿惊厥多不典型,可为轻微的局限性抽搐如凝视、眼球偏斜、眼睑颤动、面肌抽搐、呼吸不规则等,由于幅度轻微,易被忽视。
【病因】
1.感染性惊厥 即热性惊厥。
(1)颅内感染
1)细菌感染,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等。
2)病毒感染,如乙型脑炎及其他病毒性脑炎等。
3)霉菌感染,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4)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弓形体病。
(2)颅外感染
1)高热惊厥。
2)中毒性脑病,常继发于败血症、肺炎、中毒性菌痢及其他传染病。
3)瑞氏综合征。
4)破伤风等。
2.非感染性惊厥 即无热性惊厥。
(1)颅内疾患
1)颅脑损伤 产伤或生后外伤。
2)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
3)脑血管病变 如颅内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畸形等。
4)癫痫。
5)脑发育异常或退行性变。
6)颅内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7)其他 如核黄疸,脑炎后遗症等。
(2)颅外疾患
1)代谢紊乱 如低血钙、低血糖、低血镁、血钠过高或过低、水中毒等。
2)维生素缺乏或依赖症 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
3)遗传代谢病 如苯丙酮尿症、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黏多糖病等。
4)严重的内脏疾患或全身性疾病 如尿毒症、肾性高血压、心律紊乱、严重贫血等。
5)中毒及意外事故 如一氧化碳中毒、农药中毒、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重金属中毒、触电、溺水等。
【诊断】
1.临床表现
(1)感染性惊厥
1)颅内感染及其毒素引起的惊厥 在惊厥发生前后,除体温急骤升高外,多伴有意识异常,且常出现嗜睡、昏睡、烦躁、呕吐、谵妄、昏迷。发病季节与年龄随其原发病而不同。乙型脑炎多在夏秋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在冬春季,其他化脓性脑膜炎则不分季节,且多见于6个月以下小婴儿。真菌性和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脓肿、静脉炎等都可在不同年龄和季节中发病。可查出异常体征,还应参考实验室检查结果,如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及脑脊液异常等。
2)高热惊厥 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多发生于6个月至3岁,偶见4~5岁,5岁以后较少见。多发生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骤高热开始后12h内,一般短暂发作为数秒至10min,长者可达10~30min以上,2/3病例一次发热过程中只出现一次惊厥,少数病例可连续数次,偶可呈惊厥持续状态,持续时间超过30min者,半数日后发生癫痫。惊厥停止后神志即可恢复,不引起脑部损害,也无异常神经系体征,脑电图可暂时出现慢波,热退1周后即恢复正常。但若一次发热过程中惊厥发作频繁,发作后昏睡,有锥体束征,体温在38℃以下,脑电图持续异常,有家族史者则日后可能转变为癫痫。
3)非颅内感染引起的惊厥 在高热时多可发生惊厥,此是由于高热、急性中毒性脑病以及脑部微循环障碍,引起脑细胞缺氧、组织水肿等所致。
(2)非感染性惊厥
1)代谢疾病与水电解质紊乱 低血钙引起的婴儿期手足搐搦症大多伴有佝偻病体征,也可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晚期。低钙惊厥可反复发作,但惊厥间期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尚好;低镁血症多见于慢性腹泻、长期利尿及营养不良儿;维生素B6缺乏症和依赖症的婴儿可表现为烦躁、反胃、肠痉挛及惊厥。其他遗传代谢病有其各自症状与体征。
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惊厥 发生可急可缓,多反复发作,各年龄均可发生,大多伴智力落后、意识和运动功能障碍、肢体强直或痉挛等,体检有明显神经系异常体征。
2.鉴别诊断 与精神病类的鉴别。
1)屏气性发作 由情绪反应引起,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有关,多于6~12个月起病,3岁后大多消失。发作前先有哭闹,哭15s左右即在呼气时屏气,出现青紫、全身强直、角弓反张及尿失禁,偶见短暂的全身抽搐。呼吸正常后意识即恢复。
2)癔病 常有气闷、心惊等多种不适,抽搐杂乱,发作时仅有短暂意识障碍,不完全昏迷,瞳孔无变化,光反射存在,无大小便失禁。
3.辅助检查
(1)血、尿、粪常规 根据需要选择性做血电解质包括血钠、钾、氯、钙、磷、镁测定和肝功能、血糖等化验。
(2)对原因不明的惊厥,特别是有神经系统体征或怀疑颅内感染时,均应做脑脊液检查。但有视乳头水肿或其他颅内压增高体征时,可先用脱水药物后再行腰椎穿刺。
(3)待惊厥控制后根据需要选择进行头颅X线、脑电图、CT、磁共振或SPECT检查。
(4)若怀疑遗传代谢性病,可做血铜氧化酶、铜蓝蛋白以排除肝豆状核变性,X线摄片胸部、腰椎、髋部、长骨骺端可有助于黏多糖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