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肿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151页(1791字)

【释义】:

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受寒、早产、窒息、感染及其生理解剖等多种因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少数亦可于夏季发病。

【诊断】:

1.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生后1周内,尤其早产儿,低体温为本症主要表现,常在35℃以下,严重者低于30℃,全身冷,反应差。凡有皮下脂肪积聚的部位,均可发生皮肤硬肿、水肿或硬而不肿,触之似硬橡皮样,常见于大腿、臀部、上臂、肩部,可波及背、胸、腹及面颊部。早期皮肤呈红色,继之呈暗红色,重者呈苍灰色。随病情进展,可伴发休克、尿少、氮质血症、DIC、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损害。

临床上可按皮肤硬肿范围分轻、中、重三度。见表4-4。

表4-4 新生儿硬肿症病情分类

注 硬肿范围计算: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2.辅助检查 血气分析PO2降低pH下降,血糖降低,血小板减少。重症时肾功能差,血尿素氮、肌酐增高,血黏度增加,伴DIC时凝血活酶时间延长,3P试验阳性,纤维蛋白原降低。心电图表现为低电压、窦缓、Q-T延长及ST-T波改变。

3.鉴别诊断

(1)新生儿水肿 常见的有:①局限性水肿,如女婴阴唇,数日内可自行消退;②早产儿下肢常可有凹陷性水肿,有时延及手背、眼睑、头皮,大多可自行消退;③新生儿Rh溶血症或先天性肾病者,水肿多极为严重,各具有临床特点。

(2)新生儿皮下坏疽 亦多见于冬春寒冷季节,常有难产或产钳分娩史。身体受压部位以及受损部位易发生。局部皮肤变硬,略肿,发红,边缘不清,迅速蔓延。病变中央初为硬结以后软化,呈暗红到黑色。重者形成溃疡或大片坏疽。

(3)维生素E缺乏症 多见于早产儿、人工喂养儿,一般在40d左右出现硬肿和贫血,伴有丘疹样皮疹,测血中维生素E含量降低。

【治疗】:

采取综合性治疗,包括复温、喂养、支持疗法和药物治疗。

1.一般护理

(1)复温 逐渐复温,也可以热水袋复温,可以暖箱复温,床温高于患儿皮肤温度1℃,每小时提高1℃,渐升至32~34℃,使皮肤温度达36.5℃左右,争取6~12h体温恢复正常。

(2)喂养 吸吮困难的,可鼻饲或静脉补充液体和高能营养物质,开始时每日供给基础代谢热量209.2kJ(50kcal/kg),液量每日50ml/kg,逐渐加至每日418.4~502.1kJ(100~120kcal/kg)。伴心肾功能损害者,严格控制液量及输液速度。

2.药物治疗 重症硬肿症,不论有无感染征象,均需选用广谱抗生素,静脉给药,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有DIC发生或高凝状态时可用肝素,首剂每次1mg/kg,6h后0.5~1.0mg/kg,连用2~3次,病情好转后改为8h,逐渐停用。在第2剂肝素应用后输注新鲜全血(5~10ml/kg),试管法凝血时间是正常2倍时,停用肝素。少尿或无尿时,严格控制液量,可予呋塞米(速尿)1~2mg/kg,多巴胺每分钟2~5μg/kg或氨茶碱2~3mg/kg静脉滴注;一旦确诊肺出血,即予气管插管,进行正压通气治疗;本病有气滞血瘀,常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加入10%葡萄糖10~20ml静滴,每日1次。有人报道用清栓酶,具有显着的抗凝作用,并具溶栓、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每日1次清栓酶注射液0.01~0.012u/kg加入10%葡萄糖50ml内静滴,连用3~5d,重症者用1周。用药前需作皮肤过敏试验,如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低于6×109/L者不宜使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