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183页(2835字)

【释义】:

细菌性痢疾又称菌痢。为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少数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变为慢性菌痢。

【诊断】:

1.流行病学 多见于夏秋季,有与菌痢患者接触史或不洁食物史。

2.临床表现

(1)急性典型菌痢 起病急、畏寒、发热,继之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脓血便,左下腹压痛。

(2)轻型 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

(3)中毒型 以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肠道症状轻甚至开始时无腹痛及腹泻症状。

1)休克型 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2)脑型 以惊厥、昏迷、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

3)混合型 最严重型,兼有上述两型的表现。

(4)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表现为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和隐匿型。目前少见。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急性病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有中等度升高,慢性患者可轻度贫血。

2)粪便 肉眼可见脓血。典型病例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3)荧光抗体染色。

(2)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适用于慢性病例。

(3)X线钡剂灌肠 适用于慢性患者。可见结肠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黏膜增厚等变化。

4.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须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及其他病原菌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鉴别。慢性菌痢须与结肠和直肠肿瘤、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及慢性血吸虫病相鉴别。中毒性菌痢须与其他感染性休克、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

【治疗】: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多渣多油或有刺激性食物。

(2)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脱水轻且不呕吐者可用口服补液盐(ORS),如有呕吐给予静脉输入葡萄糖、生理盐水及电解质,酸中毒时给予碱性药物。

(3)病原治疗 自广泛应用抗菌药物以来,志贺菌属耐药不断增加且呈多重耐药,故用药时应参考当前菌株对药物敏感情况选择用药。

1)喹诺酮类 对耐药菌株有较好的疗效。口服后完全吸收,是目前治疗菌痢较理想药物。但对儿童应慎用或短期应用。

a.诺氟沙星(norfloxaxin) 商品名为氟哌酸,儿童每日10~15mg/kg,分3~4次服用,疗程7 d。

b.氧氟沙星(ofloxacin) 又称为氟嗪酸,儿童每日10~15mg/kg,分3~4次服用,疗程7d。

如病情重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滴注。

2)卡那霉素(kanamycin) 如粉剂可溶解稀释后口服,小儿每日20~40mg/kg,分3~4次服用,疗程7d。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滴注。

凡敏感菌株于服药后1~2d热退,3~4d里急后重消失,5d泻止。疗程不足不能停药,以防演变成慢性菌痢。疗程结束后需停药3d,连续3次大便SS培养,若均阴性方可称为痊愈,才能解除隔离。

2.中毒性菌痢 采用综合性抢救措施。

(1)一般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工作,尽量减少并发症。

(2)病原治疗 应用有效抗菌药物静脉滴注。环丙沙星每日10~20mg/kg,或氧氟沙星每日20~40mg/kg,待病情明显好转后改为口服,疗程7d。

(3)对症治疗 镇静、降温。

(4)休克型 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1)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快速静脉滴入低分子右旋醣酐10~15ml/kg及葡萄糖盐水,待休克好转则继续静脉输液维持,补液量视病情及尿量而定。碱性药物可用5%碳酸氢钠3~5ml/kg或11.2%乳酸钠5ml/kg纠正酸中毒。

2)血管活性药物在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扩张剂山莨菪碱每次0.2~2mg/kg静脉输入,每5~15分钟1次,待面色红润,四肢转暖及血压回升后可停用。如血压仍不回升则用升压药物多巴胺及阿拉明。

3)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每日5~10mg/kg,或相应剂量地塞米松,一般用3~5d。

4)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有心力衰竭者可用洋地黄。

(5)脑型 防治脑水肿及呼吸衰竭。

1)防治脑水肿 应用脱水剂20%甘露醇,每次1~2g/kg快速静脉推入,以后视病情6~8h重复使用。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以改善脑血管痉挛。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应考虑应用。

2)防治呼吸衰竭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器。

3.慢性菌痢 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抗感染、注意全身性营养与锻炼,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

上一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下一篇:霍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