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15页(1700字)
【释义】: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在肝脏与结肠。急性期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肝肿大,慢性期出现肝脾肿大、门静脉高压征。
【诊断】:
1.流行病学 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2.临床表现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以及异位损害。
(1)急性血吸虫病 患者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荨麻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2)慢性血吸虫病 以腹痛、腹泻为常见,每日2~3次时发时愈,常有肝脾肿大,亦有无症状者,仅在粪便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
(3)晚期血吸虫病 主要指血吸虫病性肝硬化。临床上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和侏儒型。
1)巨脾型 最常见。巨脾,质地坚硬,伴有脾功能亢进,可并发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
2)腹水型 腹水轻重不同,病程长短不一,可反复发作常有脐疝,腹壁静脉曲张。
3)侏儒型 少见。儿童因反复重度感染使肝脏生长激素减少,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引起侏儒症,患者身体比例性矮小,睾丸细小,无月经。
(4)异位损害 可有肺血吸虫病、脑血吸虫病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显着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占20%~40%,甚至90%。慢性期嗜酸性粒细胞仍轻度增多,晚期因脾亢,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有贫血。
(2)肝功能 急性期血清中球蛋白显着增高,ALT轻度增高,晚期白蛋白明显降低,白球比例倒置。
(3)B超、CT检查 可判断肝硬化程度。
(4)粪便检查以查出虫卵及孵出毛蚴为确诊依据。
(5)直肠黏膜活检可发现血吸虫卵。
(6)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环卵试验,循环抗原,抗体测定可呈阳性。
4.鉴别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要与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肺结核及细菌性痢疾相鉴别。慢性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性肝硬化要与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相鉴别。
【治疗】:
1.病原治疗 目前我国普遍推广吡喹酮治疗。
(1)慢性血吸虫病 如儿童体重<30kg者,总剂量为70mg/kg,均分为6次,每日3次,2d服完。体重>30kg者,总剂量为60mg/kg,均分6次,分2d服完。
(2)急性血吸虫病 剂量加倍,即儿童总剂量140mg/kg,分4~6d,每日剂量分2~3次服用。
(3)晚期血吸虫病 适当减少总剂量或延长疗程为宜,否则有引起较严重心律失常可能。
2.对症治疗 急性血吸虫病应住院治疗,除病原治疗外,采用对症处理。晚期血吸虫病按肝硬化治疗。对巨脾型可进行手术脾切除,门静脉分流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消除脾功能亢进。对腹水型患者,可限制钠摄入量,输注人体白蛋白,并给予适当利尿剂,或使用腹水回输疗法。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可采用硬化剂注射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