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结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31页(1692字)

【释义】:

原发性肺结核为原发结核感染引起,主要见于儿童且几乎仅限于肺部(96%),偶见于胃肠道(1%)。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当并发淋巴结支气管瘘时,如淋巴结肿大明显,而肺只有较少播散病灶,仍属本型。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1)多数起病缓慢,症状可不明显,或有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纳差、消瘦、乏力等。

2)偶可呈急性起病,似流感、肺炎或伤寒。可有高热,后逐渐降为低热。

3)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引起压迫症状:①压迫大支气管时,典型者可有双音性咳嗽(即在低粗音调中闻及高调、金属样响声)或有呼气梗阻(呼气性喘鸣音和呼吸困难),偶可有吸气性喘鸣;②压迫迷走神经可有阵发性百日咳样咳嗽或呈支气管哮喘样发作;③压迫交感神经可有Horner征;④压迫喉返神经可有声音嘶哑;⑤支气管穿孔时,淋巴结很快缩小,干酪样物可阻塞支气管,出现突发刺激性干咳、严重呼吸困难或窒息。

(2)体征

1)浅表淋巴结肿大 以颈部多见。触及多个成串淋巴结,质软有弹性,可逐渐变硬。

2)肺内原发病灶累及一个肺段时或有渗出性胸膜炎时,则叩诊浊音、呼吸音降低、或管状呼吸音。

3)肝脾可轻度肿大。

4)可发现疱疹性角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

2.X线检查

(1)原发综合征 典型表现为肺外周近胸膜的原发病灶、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和两者中间的索条状淋巴管炎阴影,呈“哑铃状”但已不多见。原发病灶一般为胸膜附近小斑片状模糊阴影,可伴局限性胸膜渗出,有时可被肋骨、横膈遮盖。原发病灶大多可呈肺段、叶分布,呈大片阴影。原发病灶恶化时还可出现空洞、支气管播散、干酪性肺炎,并发支气管扩张、肺不张等。原发病灶多为一个,偶可为2个或以上(2%~8%)。

(2)支气管淋巴结肿大 儿童肺门淋巴结需≥1.5cm才能在X线上发现呈边缘模糊或锐利的肿块型阴影。可有不规则斑点样钙化影。可见压迫支气管引起的肺不张和(或)肺气肿。因原发病灶吸收较快,而淋巴结结核吸收慢,故常在X线上可见肺门或纵隔肿大的淋巴结影。

3.鉴别诊断 原发病灶应与各种肺炎鉴别,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应与霍奇金病、胸内甲状腺病、胸腺瘤及非特异性淋巴结炎鉴别。

【治疗】:

(1)婴幼儿结核菌素阳性、年长儿童结核菌素阳性或已接种卡介苗但结核菌素试验2年增值≥16mm(美国定为6mm),肺部未见病变者,单用INH,10mg/kg顿服。疗程6~12个月。

(2)有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阳性,除外其他疾病所致中毒症状者,单用INH,疗程9~12个月。

(3)病变广泛,伴有结核(如粟粒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干酪性肺炎、肺不张或空洞者,应用多种抗结核药物。

1)短程治疗 INH+RFP+SM或INH+RFP+PZA+SM(或EMB),3个月后改用INH+RFP3~6个月,剂量参照表6-2。

2)传统的长程治疗 SM+INH2~3个月,随后INH1~1.5年(期间或可加用EMB3~6个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