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尿崩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404页(1953字)

【释义】:

中枢性尿崩症是因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或肾脏对ADH不反应所引起的以多饮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正常人ADH在深夜和早晨分泌增高,午后较低。本病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三种,按发病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及肾性尿崩症两大类。

1.中枢性尿崩症 多由于垂体后叶或下丘脑病变引起,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又包括特发性和遗传性两种。前者多由于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细胞退行性变引起;后者多有家族史,较少见,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情较轻。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颅内肿瘤,畸形、外伤、感染、手术等。

2.肾性尿崩症 为常染色体显性或性连锁显性遗传,它是先天性远端肾小管对ADH的敏感性下降所致。

【诊断】:

1.临床表现 有典型的烦渴多饮多尿症状,尿比重低下,尿糖阴性应当考虑本病。尿量每天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超过3000ml,尿比重在1.006以下,肾功能正常者可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即能明确诊断。

2.辅助检查

(1)莫氏试验 24h尿量明显增多,多次尿比重均低于1.006者。

(2)禁水试验 用于鉴别尿崩症和精神性烦渴。如禁水后尿量明显减少,尿比重高达1.015以上或尿渗透压达300mmol/L以上者,则排除尿崩症,为精神性烦渴。反之如尿量无明显减少,尿比重达不到1.015以上者,甚至有体重下降,或血压下降者则为尿崩症。

(3)加压素试验 用于鉴别中枢性尿崩和肾性尿崩。用水溶性加压素0.1u/kg肌注,注后30~60min若尿量明显减少,比重达1.015以上,尿渗透压300mmol/L者,可诊断为中枢性尿崩症。

(4)其他检查 为查清尿崩的病因学,可作头颅X线摄片、CT或MRI检查。同时应排除糖尿病、肾小管酸中毒、药物因素(利尿药)引起的多饮多尿。

3.鉴别诊断 见表13-2。

表13-2 中枢性尿崩症的鉴别诊断

注 +有效应;-无效应

【治疗】:

治疗原则 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1.激素替代疗法

(1)鞣酸加压素(长效尿崩停) 国产针剂每毫升含神经垂体干粉20mg,含加压素5u,为混悬液,用前加温摇匀。每次0.1~0.3ml肌注,由小剂量开始,药效可维持3~7d,待药效消失后再注射第2次,并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后,再逐步调整剂量,每次增加0.1ml,年长儿最多每次注0.4~0.5ml,但应注意剂量过大可引起面色苍白、血压过高及腹痛等症状,若药效尚未消失重复注射剂量大者可致水中毒。3岁以下小儿慎用。

(2)精氨酸加压素(DDAVP)鼻吸剂 此药系人工合成,抗利尿作用甚强,效果持久,可达24h,无血管加压素的不良反应。剂量因个体而异,每次2.5~10μg可逐渐增加直至显效,每日1~2次。

(3)垂体后叶素粉剂(尿崩停) 可涂于鼻黏膜,剂量每次15~20mg,每日2次。疗效短(3~8h)。

(4)DDAVP口服药片(商品名弥凝) 较方便有效,按病情及小儿年龄每次1/2~1片,每日2次,药效维持8~15h。

2.口服非激素类药物

(1)氯磺丙脲 每日用量10~20mg/kg分2次服用。抗利尿效果可维持24~36h,可刺激ADH释放,并加强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对完全ADH缺乏者无效。

(2)安妥明 有促进ADH释放作用,每日用量50~100mg/kg分2~3次口服,注意随访肝功能。

(3)DCT(双克) 及中药六味地黄丸可改善临床症状。DCT每日1~2mg/kg,分2次服,注意补钾。宜用于肾性尿崩症。

上一篇:X长臂缺失 下一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