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奇金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600页(2474字)

【诊断】:

1.临床分期

Ⅰ期:病变仅局限于单个淋巴结区或单个淋巴结外器官。

Ⅱ期:横膈同侧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区受累,或单个结外脏器加横膈同侧1个或1个以上淋巴结区受累。

Ⅲ期: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可伴脾脏受累。

Ⅳ期:骨髓、肝脏或多个脏器受累。

另无全身症状(发热、消瘦、盗汗)者为A型,有全身症状者为B型。

2.临床表现

(1)症状

1)浅表淋巴结肿大,一般在颈部,少数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可见。早期一般多为单个,进展较慢,晚期则增大迅速,融合成较大肿块。

2)深部淋巴结肿大,以纵隔、肺门、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多见,常以压迫症状就诊,表现为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胸痛、咳嗽、腹痛、肠梗阻及腹部肿块等症状。

3)B型患儿伴有发热、盗汗及体重减轻。

(2)体征

1)早期肿大的浅表淋巴结,触之柔软、活动、无疼、不粘连,晚期则粘连,不活动。

2)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气管、支气管等,出现气急,呼吸音异常,如哮鸣音等。

3)腹部淋巴结肿大明显,则可在腹部触及肿块。累及肝脾者,可触及肝脾肿大。

4)累及骨骼,可有骨压痛。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病理检查 对肿大淋巴结或受累组织的活检为确诊的主要依据,骨髓及淋巴结穿刺进行细胞学检查,也有助于明确诊断。病理的特征是找到巨大的镜影细胞。另根据淋巴细胞、纤维细胞及镜影细胞等在病变中存在的不同比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淋巴细胞优势型 是分化最好的类型,此型约占本病的10%~20%,预后最佳。

b.结节硬化型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本病的半数,预后仅次于淋巴细胞优势型。

c.混合型 此型约占本病的10%以上,诊断时多有淋巴结外浸润,预后较差。

d.淋巴细胞削减型 是分化最差的类型,此型约占10%,预后最差。

2)染色体检查 在多数HD患儿有染色体异常,如非整倍体,尤其是亚四倍体常见。大约40%的病例可见标记染色体,但迄今尚未提示哪种染色体异常对该病具有特异性。

(2)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摄片、腹部B超、胸腹、头颅CT或磁共振及淋巴造影,是检查深部淋巴结肿大的可靠方法。

(3)必要时剖腹探查,以明诊断。

【治疗】:

目前多主张以积极的化疗治疗该病,少部分患儿需配合手术切除与放疗。

1.化疗

(1)Ⅰ~Ⅱ期 可选用MOPP方案,即氮芥每次6mg/m2;长春新碱(VCR)每次1.5mg/m2分别在疗程第1,8天各用1次;甲基苄肼(PCZ)每日100mg/m2,分2~3次口服,第1~14天;泼尼松(Pred)每日1~2mg/kg,分2~3次口服,第1~14天。一疗程为14d,随后休疗14d。待白细胞总数恢复到3×109/L时,再用第二个疗程,但第二个疗程可略去Pred,以减少Pred的不良反应,第三个疗程再加用。如此交替应用,继续化疗2~4个疗程即可停药。若用环磷酰胺(CTX)每次750mg/m2取代氮芥,即为COPP方案。

(2)Ⅲ~Ⅳ期 应用MOPP或COPP方案6~12个疗程。若应用上述方案无效者,可用ABVD方案,即多柔比星(阿霉素)每次25mg/m2+平阳霉素每次8~10mg/m2+VCR每次1.5mg/m2,静注,分别在疗程第1,14天各1次;氮烯咪胺(DTIC)每次150mg/m2于第1~5天,静滴,或氮烯咪胺每次250mg/m2,在疗程第1,14天各1次,静滴,随后休14d,一疗程为28d。为减少抗药性发生,可将MOPP或COPP方案与ABVD方案交替使用,即用2~3个疗程COPP方案,用一疗程ABVD方案。

2.放疗 因放疗可影响骨骼与软组织的发育,甚至影响生长,故尽可少用放疗,以手术和化疗代替。下列情况可用放疗:

(1)化疗前肿块>10cm。

(2)多次化疗后肿块未见缩小。

3.手术

(1)Ⅰ期病变可手术+化疗。

(2)脾受累患儿,5岁以上应尽可能做脾切除,因化疗与放疗难以彻底清除脾脏病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