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疗法的历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耳穴诊疗手册》第2页(787字)
追溯历史,早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古代医家就积累了大量关于耳与整体相联系的认识与经验,并归纳总结,编进早期医书,如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医籍简帛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载有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约2500年前(公元前402年至公元前221年)《黄帝内经》上就有30余处应用耳穴诊治疾病的记载。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其精阳之气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为听。”这说明耳与全身经络的关系。其他如“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等明确的记载。其后,历代医家都有实践和记载成书。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说:“耳卒痛,蒸盐熨之。痛不可忍,求死者,菖蒲、附子各一分末和乌麻油,炼,点耳中,则立止之。”唐·孙思邈《千金备急要方》:“艾灸耳后阳维穴,治疗风聋雷鸣。”宋·王怀隐《太平惠方》:“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则耳聋。”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蓖麻子、大枣肉、人乳和作枣核大,棉裹塞耳,以治气血衰弱,耳聋耳鸣。”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艾灸耳尖穴治疗眼生翳膜。”清·吴尚先《理瀹骈文》介绍:用“半夏、蝉蜕塞两耳治少阳疟疾。”并称“手摩耳轮,不拘遍数此法亦治不睡。”
清代末年,山西运城县流传一位“孙三爷”擅长于耳郭治病;1930年浙江杭州一带享有崇高威望的“金耳朵”就是耳诊治病的“神医”;20世纪40年代上海闸北一位三代祖传的赵吾三女中医经常用耳背穴位点刺或放血治疗各种疾患。这些都是我国从事耳针治疗的老前辈,揭示耳针及耳穴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库之一。其他如民间流传的还有“人患癣症,耳上会出现红丝,刺破出血即可痊愈”、“砭石刺耳治斑疹”、“针扎耳垂治眼”、“针刺耳轮治痄腮”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