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鳞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74页(2055字)
(图1-47) 中文学名为细鳞肥脂鲤,在巴西被称为Pacu。此鱼隶属于脂鲤目、脂鲤科、肥脂鲤属。原产于巴西南部的巴拉那河(Parana)与巴拉圭河(Paraguay)水系,它是一种栖息于淡水水域的热带和亚热带食用与观赏兼备的经济鱼类之一。主要分布于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国的湖泊、河湾和水库等水域,是巴西国内一主要淡水经济鱼类。在原产地,其最大个体全长82厘米,体重18千克。此鱼因个体大、肉味鲜美而具有重大商业价值。1996年3月,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将此鱼的50尾夏花鱼种,经40多个小时的长途运输,首次从巴西引进国内。这批鱼种经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三年多精心培育,于1999年7月人工催产成功。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此鱼具有生长快、食性杂、成活率高、肉味鲜美、耐低氧、易捕捞和病害少等特点。适宜于池塘单养、池塘混养及网箱养殖,养殖成活率达95%以上。目前,已形成了从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越冬保种到成鱼养殖,以及饲料投喂、鱼病防治等一整套的养殖技术。
图1-47 细鳞鲳
1.外部形态 细鳞鲳体形似海水鲳鱼,体侧扁呈椭圆形,头较小,头长与头高相当。口端位,无须。吻较钝,吻长大于眼径。眼中等大,位于口角稍上方。口闭合时上颌长于下颌呈钩状,口张开时则向上呈正方形。上颌具有切割型呈指状的牙齿两行,其中外行10个,皆为犬齿状,内行4个,槽状。下颌齿也为两行,其中外行10个犬齿状,内行2个圆椎状齿,牙尖向内弯曲。口腔内有舌。背较厚,背鳍起点与腹鳍略相对。背鳍后部有一明显的脂鳍,脂鳍后半部为半透明。体被细而密圆鳞,腹部窄扁而圆,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略呈锯状的腹棱。尾鳍分叉较浅,下叶稍长于上叶,且上叶与下叶外缘均稍突出而呈弧形。侧线完全,前半部斜向后下方,后半部平直,侧线鳞为110~130(47~52/50~58)。各鳍无硬棘。背鳍4,13~14;胸鳍1,14~15;腹鳍1,7;臀鳍3~4,21~23。胸鳍侧位而低,腹鳍腹位,位于背鳍正下方。脊椎骨数为35。鳃丝细长,第一鳃耙数34~38。体长为体高的2.05倍,为头长的3.68倍,为尾柄长的14.39倍,为尾柄高的9.30倍。头长为吻长的3.64倍,为眼径的5.13倍,为眼间距的1.73倍。
细鳞鲳体色鲜艳,为银灰色,胸部为橘黄色,胸鳍、腹鳍和臀鳍为黄色,臀鳍、尾鳍边缘呈黑色。鱼种阶段体表有黑色星斑,随着鱼体的生长发育,这种星斑逐渐消失,但仍隐约可见。细鳞鲳体色会随生活环境影响而有所变化,如饲养在缺乏阳光的情况下和碱性水体中的鱼体,体色呈深灰色或黑色,胸部及胸鳍、腹鳍和臀鳍为浅黄色;饲养在室外池塘中的个体,因阳光充足,显得体色艳丽。细鳞鲳正因为具有此体形、体色的特点,而被作为观赏鱼。
2.生活习性 细鳞鲳一般在静水或流水的江河、湖泊、水库中游动和摄食,喜群居和群游,性情温和,适宜于淡水中养殖。细鳞鲳在原产地生活水温为15~35℃。水温18℃时,开始正常摄食。适宜生长温度为20~32℃,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8~30℃,繁殖的最适温度25~28℃。据以色列的资料报道,细鳞鲳的下限临界温度为7.5℃。细鳞鲳喜欢微酸性或中性水体,适宜pH范围为5.8~7.5,最适pH为6.5。
3.养殖特性
(1)食性广、养殖成本低 细鳞鲳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对饲料品质要求不高,能利用各种天然饲料、人工配合饲料、农副产品和各种瓜果的皮、蔬菜、水陆生植物,还能摄食各种昆虫、小虾、小鱼、螺蛳、池底有机质和腐殖质等,这能方便养殖者因地制宜更好地解决饲料源,有效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生长快、产量高 在浙江省当年鱼种经3~4个月的精心饲养,当年即可达到商品鱼规格。细鳞鲳越冬鱼种每亩放养1000尾,在精养高产池中饲养4~5个月,平均尾重达869克,667米2净产量为682.77千克。网箱养殖净产达57.2千克/米2。
(3)适应性强、易饲养、成活率高 细鳞鲳在不同的水体(湖泊、水库、池塘、河道、网箱等)均能适应,且生长良好,适宜于单养、混养或网箱养殖。其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能忍耐低氧,除遇冬天低温会冻伤死亡外,生长期极少发病,容易饲养和管理。养殖成活率可达95%以上。
(4)易捕捞 细鳞鲳性格温驯,喜群聚,不善钻网,故易于捕捞。第一网的起捕率通常在70%~80%,三网基本上可以捕尽。由于此鱼贪食,且长有颌齿,极易上钩,是一种极好的垂钓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