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鲷 学名小口脂鲤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72页(1481字)
(图1-46)。在分类学上属脂鲤目、无齿脂鲤科、原唇齿鱼亚科、小口鱼属。巴西鲷原产于巴西南部的巴拉那河与巴拉圭河水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国的湖泊、河湾和水库等水域,是巴西国内一主要淡水经济鱼类。巴西鲷是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1996年从巴西引进,于1998年在该所人工繁殖成功。目前,此鱼已在国内20多个省市引种试养及规模化生产。
图1-46 巴西鲷
1.形态特征 巴西鲷体形呈纺锤形,侧扁。背部呈灰白色,腹部呈银白色,全身披大鳞片,鳞片外黏液少,光洁如银。手感粗糙,似海水鱼。头部较小,吻端特化,有一列较密的角质突起,张口取食时,形似一吸盘。口中无齿,口裂较大,无须。眼中位,眼圈较大。眼前上方有鼻孔,前后鼻孔各1对,由一瓣膜隔开。侧线平直完整,侧中位。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叉形。上下叶等长,背鳍后有一小脂鳍,腹鳍至臀鳍有腹棱。胸鳍、腹鳍橙黄色,臀鳍、尾鳍末端发红。背鳍具斑点。
2.生活习性 巴西鲷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易于饲养。其生长水温范围为15~33℃,最佳生长温度接近30℃。水温达到16℃以上时,巴西鲷开始摄食;当水温达20℃以上时,摄食量增大。据试验,巴西鲷夏花鱼种的极限温度,上限39℃,下限9℃。巴西鲷有极强的耐低氧能力,窒息点极低,溶氧量为0.1982毫克/升,仅为四大家鱼等养殖鱼类的22.43%~66.07%。巴西鲷适宜pH范围为6.5~8.5。尽管巴西鲷是一淡水鱼类,但已有试验证明,巴西鲷能适应8以下的盐度范围,像我国华东沿海多数低盐度的围垦海涂池塘,也可以养殖巴西鲷。
3.食性 巴西鲷的食性为杂食性,既能摄食浮游生物和刮食有机碎屑,又能摄食各种人工饲料,也吃一些薸砂、绿萍等水生植物,以及一些常规鱼类不能消化的蓝绿藻。巴西鲷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要求的食物组成是不同的。在鱼苗孵化阶段,是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物质;当鱼苗孵化结束进入鱼苗培育期后,其饵料以池中浮游生物为主。同时,也摄食人工投喂的豆浆及粉状饲料。夏花鱼种出池后,在精养条件下主要摄食人工投喂的饲料。但在粗放条件下,其饵料主要靠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等。巴西鲷的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主要是受水温变化的影响。当水温低于15℃或高于33℃时,摄食量急剧减少;当水温接近30℃时,摄食最旺。
4.生长 在浙江省当年鱼种养殖4~5个月,平均个体可达0.35千克以上。隔年鱼种在精养高产池中养4~5个月,平均个体可达0.60千克。在生长季节,其个体日增重为0.65~5.72克,平均个体日增重为3.8克,生长速度较快。鱼体全长在30厘米以内时增长较快,鱼体全长在30厘米以上时增长缓慢。体重在450克以内时增长较快,体重在450克以上时增重减慢。
5.繁殖习性 巴西鲷性成熟年龄为2龄,成熟个体一般在1千克以上,全长42厘米以上,雌鱼比雄鱼重,可通过人工注射催产剂诱导其在产卵池中自然产卵受精。亲鱼怀卵量大,1尾1.3千克的亲鱼可产卵35万粒,卵为漂浮性。当水温为28℃时,受精卵经14小时孵化即开始破膜。受精卵经72小时连续孵化,卵黄基本吸收完毕。消化道贯通,孵化鱼苗可下塘培育鱼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