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书籍:新编耳穴诊疗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耳穴诊疗手册》第93页(579字)
【定义】本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以急性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大便为主要特征的肠道传染病。类似中医学的“痢疾”,常因外感六淫及疫毒之气或饮食不慎传导失常所致。
【取穴】耳穴大肠、小肠、皮质下、神门、交感。体穴:上巨虚、三阴交上二寸处的压痛点。
【方法】每日针刺1次,留针20分钟,重症患者每日针刺2次,进针后作捻转手法。
【疗效】用本法治疗60例,痊愈24例,有效30例,无效6例。
【典型病例】男,40岁,食生冷食物后腹痛,下脓血便,每日20次左右,伴有里急后重已2天。面色青、四肢凉、体温38度,脉浮数,苔黄垢腻,左下腹有明显压痛。用上法治疗3次症状显着好转,5次治愈。
【按语】用上法治疗菌痢首先要明确诊断,防止将阑尾穿孔等急腹症误认为菌痢。菌痢患者一般针治后即感便意减轻或消失,腹痛也减轻,反之应进一步检查以免误诊。据陈氏耳针研究报道:耳针对菌痢之治疗不仅能较快地控制症状而且能使大便检查细菌培养转阴。32例菌痢病人统计转阴时间分别为3~6天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