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化学物品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中国商业出版社《最新单位消防工作实务全书第一卷》第238页(19789字)

可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均属易燃化学物品。

易燃化学物品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消防条例在火灾预防第9条规定:“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单位,必须执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关于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安全管理规定。不了解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性能和安全操作方法的人员,不得从事操作和保管工作。”

(一)可燃气体

1.可燃气体的概念

凡是遇火、撞击、受热能发生燃烧、爆炸的气体物质,称为可燃气体。

2.可燃气体的分类

可燃气体按其爆炸极限的不同,分为两级:

(1)一级可燃气体,是指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如:氢气、硫化氢、甲烷、氯甲烷、乙烷、氯乙烯、丙烷、丁烷、乙烯、丁烯、丁二烯等。

(2)二级可燃气体,指爆炸下限大于10%的可燃气体。例如:氨、一氧化碳、二氯甲烷等。

一级可燃气体比二级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大,这是由于爆炸下限低,一旦从容器、管道中泄漏出来,少量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容易达到爆炸下限的浓度,遇到火源就能发生爆炸。因此,具有更大的火灾危险。

气体燃烧过程,所需要的热量,只用于氧化或分解。气体比液体和固体的燃烧速度快、放热量多、火焰温度高、辐射热强。与液体和固体燃料相比较,气体燃料在工业和家庭生活上是较为理想的燃料,既减少大气污染,又方便生产和生活。随着城市的发展,煤气、天燃气和液化石油气进入家庭,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火灾的危险性。

3.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

(1)燃烧性。

可燃气体都具有燃烧性。例如:氢、甲烷、氨、乙烯等气体的燃烧。

2H2+O2→2H2O↑+485.8千焦

CH4+2O2→2H2O↑+CO2+885.2千焦

4NH3+3O2→6H2O↑+2N2+1264千焦

可燃气体的燃烧有三种形式:扩散燃烧、动力燃烧、喷流燃烧。

①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由管口喷出与空气在火焰面上互相扩散,边燃烧边混合,形成稳定的燃烧。使用的煤气灶、瓦斯灯照明、燃气锅炉等,都属于扩散形式的燃烧。

②动力燃烧。

可燃气体在点火之前与空气混合,形成预混气,就成为爆炸性的混合物,当点火时即刻发生爆炸,称为动力燃烧。例如,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爆炸燃烧形式,产生的冲击力进行做功。若是容器设备、管道发生泄漏出来的可燃气体与周围空气混合后,遇到火源就能发生爆炸,造成危害。

③喷流燃烧。

在高压下的可燃气体,从设备、管道的断裂口处急速喷射出来,遇火发生猛烈的燃烧。如天然气的井喷火灾,属于喷流燃烧。

(2)爆炸性。

可燃气体与空气或氧化气体混合,达到爆炸范围,遇火或引爆即发生爆炸。

工业上通常将可燃气体以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贮存于容器内,便于储存和运输。同时也增加了爆炸的危险性,其危险性有两种情况,既能引起化学爆炸又能发生物理爆炸。

①压缩或液化的可燃气体,从压力容器内泄漏出来,在空气中扩散开来,浓度达到爆炸范围,碰到火源引起爆炸。

②盛装压缩、液化可燃气的钢瓶或球罐,在受到外界温度、撞击作用,容器内压力升高,超过容器耐压强度时,容器被憋爆,大量可燃气体冲击,遇到火源导致化学爆炸。

(3)受热自燃。

可燃气体的自燃点虽然比液体和固体要高,但是压缩、液化气体对热极为敏感,温度增高,压力随着也增高。可燃气体压力升高而自燃点却随之降低,自燃点低容易发生自燃。如甲烷从0.5大气压增高到7个大气压时,甲烷的自燃点下降了100℃。

(4)扩散性。

气体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容易扩散。气体密度小,分子间距大,分子运动使一种气体和另一种气体可以任何比例混合。可燃气体在空气中扩散,随风飘动。可燃气体的比重小于空气比重的在空间上扩散;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容易沉积在地面低洼处、沟渠,一旦遇到火源便会引起爆炸。

(5)毒害性。

有些可燃气体本身或者燃烧的产物,对人体具有毒害性。例如氰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氨、磷化氢、氯乙烯等,能引起人体中毒。大量可燃气体充满的空间,由于缺氧的环境,会使人窒息,危及生命;有的可燃气体具有腐蚀性,既对碳钢设备有腐蚀性,又对人体的粘膜和皮肤有腐蚀作用,损害人体健康。

4.影响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的主要因素有爆炸极限、扩散速度、受热膨胀、化学活性、带电性。

(1)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主要取决于爆炸极限。其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爆炸极限的浓度范围越宽,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2)扩散速度。

气体的扩散速度与其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式中:ρ1、ρ2——表示气体1、气体2的扩散速度;

d1、d2——表示气体1、气体2的密度。

M——气体的克分子量

29——空气的平均分子量

气体的密度越小,扩散速度越快,如氢的密度比甲烷密度小,因而氢比甲烷扩散快,在空气中扩散,达到爆炸下限快,需要的时间短,因此,氢比甲烷的火灾危险性大。

(3)受热膨胀。

气体液化的临界温度越低,受热后体积膨胀越大,形成的压力随着也越增大。例如液氨钢瓶,其蒸气压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大。氨的蒸气压力在0℃时,为4.3大气压;在30℃时,为11.8大气压;60℃时,为25.6大气压。丙烷的蒸气压在0℃时为4.8大气压;在30℃时为11大气压;在60℃时为21.4大气压。

盛装可燃气体的钢瓶,要特别注意防热、防火、防日光曝晒,就是防止受热使气瓶内压力迅速增加而胀破容器。

(4)化学活性。

可燃气体的化学活性越活泼,越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乙炔或乙烯与氯气混合,遇到日光照射而发生爆炸;乙炔在520℃或达到3个大气压时,则能发生分解而引起爆炸;甲烷与氯混合后遇日光能发生爆炸;丁烯与强酸接触能发生爆炸;丁二烯在容器内自聚时,放热能引起爆炸。

(5)带电能力。

可燃气体都是电介质,导电性差,具有较强的带电能力。其导电性越差的可燃气体,经摩擦产生的静电越容易集聚,静电压越高,越容易发生静电放电,产生静电火化。因而,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二)易燃液体

1.易燃液体的概念

常温下以液态存在,遇火容易燃烧的物质,称为易燃液体。

2.易燃液体的分类

以液体的闪点高低,将液体分为易燃和可燃液体。闪点在45℃以下的液体称为易燃液体;闪点高于45℃的液体称为可燃液体。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几乎都是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属于石油产品。可燃与易燃液体的分类见表2-4-17可燃与易燃液体的分类分级表。

表2-4-17 可燃、易燃液体的分类分级表

在我国,环境温度超过45℃的情况极少,但在生产和使用的场合常常会超过45℃。为了安全起见,对于闪点46-60℃的液体,也要参照易燃液体进行安全管理,尤其是在高温季节更要注意安全。

3.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

易燃液体具有易燃性、易爆性、流动性、较大蒸气压和带电性的火灾危险特性。

(1)易燃性。

易燃液体分子量都比较小,其沸点低、容易挥发,遇火极易燃烧。例如:乙醚、乙醇、二硫化碳的燃烧:

(C2H5)2O+6O2→4CO2+5H2O↑

C2H5OH+2O2→3H2O↑+2CO2

CS2+3O2→CO2+2SO2

易燃液体容易挥发,在常温下由液态蒸发为气态,因此,很容易进行燃烧。

(2)易爆性。

易燃液体极易蒸发,挥发出来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扩散,其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遇上火源立即发生爆炸。如果易燃液体从盛装的设备、容器里一旦泄漏出来,液体在常温下很快蒸发,在空气中容易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碰到火源立即发生爆炸。

(3)流动性。

易燃液体大都是粘度很小的液体。液体的粘度越低,其流动性越强。易流动的液体,遇火时,着火液体到处流淌,火势迅速蔓延,燃烧面积不断扩大。易燃液体的流动,使火势蔓延加快,火灾损失也增加。

(4)较大蒸气压。

易燃液体的蒸气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增大。蒸气压越大,液体的自燃点随之降低,其爆炸极限范围也随之加宽,火灾危险随之增大。另外,蒸气压的增大对容器易引起超压变形、甚至破裂,而发生爆炸危险。

(5)带电性。

易燃液体大多数都是电介质,导电性差。易燃液体在灌注、输送、喷流的过程中,由摩擦而产生静电。随着液体流速的增大,其静电随着增加,静电积聚使静电压增高,而静电放电的危险也增加。据测试,用大鹤管向火车槽车内灌入汽油时,能产生几千伏至2万伏的静电压。由于静电放电火花,曾多次引起火灾。

4.影响易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因素

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主要受到闪点、爆炸极限、蒸发速度、带电能力、分子组成和化学结构的影响。

(1)闪点。

在一定温度下易燃液体的表面,蒸发出可燃蒸气,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用火点燃,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称为闪燃。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液体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通常将闪点低于60℃的液体,列入危险物品。

表2-4-18中列出一部分液体的闪点,闪点越低的液体其火灾危险越大。两种液体混合后的闪点,一般是低于原两种液体闪点的平均数值。因此,两种混合液体的闪点降低,使火灾危险性增加。

表2-4-18 部分液体的闪点

水溶性易燃液体,如醇类、酯类、醚类、醛类、酮类、有机酸及胺类的闪点,随着含水量的增多而升高,相应地降低了其火灾危险性。

(2)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与空气混合形成的混合物,不是在任何混合的比例下,都能发生爆炸。混合物的浓度必须在一个最低数值和一个最高数值之间的范围内,遇到火源才能发生爆炸。混合物的浓度存在一个最低极限值和一个最高极限值,就称为爆炸极限。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在下限和上限之间,称为爆炸极限范围。

易燃液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其爆炸下限越低、上限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大,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爆炸极限是决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基本因素。对各种易燃液体的爆炸极限进行比较,就可以了解不同液体的火灾危险程度,如表2-4-19一些液体的爆炸极限。

表2-4-19 一些液体的爆炸极限

从表中可看出,几种液体比较,辛烷和乙苯的爆炸下限小于1%,说明这两种液体比表中的其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较大。

(3)蒸发速度。

液体分子吸收热量,从液面挥发出来,成为气态分子的现象,称为蒸发。液体蒸发速度以单位时间液体减少重量,或在单位时间液面高度减少来表示。

容易挥发的液体,蒸发速度快,产生的蒸气多。其蒸气与空气混合也容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或引爆而发生爆炸。因此,易燃液体的蒸发速度越快,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4)带电能力。

液体的带电能力强弱,主要取决于电阻率的大小,实验说明电阻率在1010——1016欧·厘米的易带静电。电阻率为1012欧·厘米的物质最容易带静电,静电荷积聚成高电位,能发生静电放电产生火花,有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易燃液体大部分是导电性差的物质,具有较强的带电能力,带电能力越强,火灾危险越大。

(5)分子组成和化学结构。

物质的分子由元素组成,化学元素的不同,组成的物质也不同。液体分子组成不同,其沸点、闪点也不同。在有机同系物中,闪点随着分子量的增强而增高;闪点随着沸点的升高而提高。

液体的化学结构不同,火灾危险性也不同。在烃的含氧衍生物中,醚、醛、酮、酯、醇、羧酸的火灾危险性是依次降低的。

不饱和有机物比饱和有机物的火灾危险性大。不饱和有机物的不饱程度越大,火灾危险也越大。

在芳烃化合物中,以某种基团取代苯环上氢的衍生物,由氯基、羟基、氨基、磺酸基在苯环上的取代基越多,则火灾危险性越低。但是硝基的取代基数越多,爆炸性随之增大。

(三)易燃固体

1.易燃固体的概念

凡是燃点较低,遇火、受热、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能引起强烈燃烧的固体物质,统称易燃固体。

2.易燃固体的分级

依据燃点的高低以及燃烧速度和毒性的大小,将易燃固体分两级:

(1)一级易燃固体。

燃点在300℃以下,燃烧速度在0.5厘米/秒以上的固体,燃烧产物毒性较大,为一级易燃固体。一级易燃固体按化学组成不同又分三类:磷及磷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其他化合物。

①磷及磷化合物:红磷、三硫化磷、五硫化磷等;②硝基化合物:二硝基甲苯、二硝基萘等;③其他:含氮量在12.5%以下的硝化棉以及氨基钠、闪光粉等。

(2)二级易燃固体。

燃烧性较一级易燃固体低,燃烧速度低于0.5厘米/秒,燃烧产物毒性较小的固体物质。按化学组成分为五类:易燃金属粉末、碱金属氨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及硝化棉制品、萘及衍生物、其他固体。

①易燃金属粉末:镁粉、铝粉等;②碱金属氨基化合物:氨基化锂、氨基化钙等;③硝基化合物及硝化棉制品:二亚硝基间苯二酚、硝化纤维胶片等;④萘及衍生物:萘、甲基萘等;⑤其他:硫磺、生松香等。

3.易燃固体的火灾危险性

易燃固体的火灾危险性主要是燃烧性、爆炸性、毒害性。

(1)燃烧性。

燃烧性是易燃固体的基本特性。由于燃点低,容易点燃,发生强烈燃烧。

由于固体分子组成不同,其燃烧过程和形式也不相同。

①硫、樟脑、萘等,其分子组成简单,熔点和燃点较低,受热能迅速蒸发出蒸气,点火后立即燃烧;

②木材、赛璐珞、塑料等的分子组成较复杂,由多种元素组成,受热后经过熔化、蒸发、分解过程,产生可燃气体,然后再氧化才能达到燃烧;

③木炭、镁粉、铝粉等能在高温下,直接与氧化合在固体表面进行燃烧;

④氨基化钠、闪光粉、活性铝粉等,与水反应,放出可燃气体,点火即迅速燃烧:

NaNH2+H2O→NaOH+NH3

2AL+6H2O→2AL(OH)3+3H2

⑤发孔剂H遇酸分解引起燃烧。火柴受到摩擦、撞击引起燃烧。

(2)爆炸性。

易燃固体大多是还原剂。与氧化剂、强酸等能发生剧烈地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爆炸。

硝基化合物、氨基化合物等分子中有不稳定基因,具爆炸性。如火棉(无烟火药)的燃烧〔C6H7O2(ONO2)3n+3nO2→6nN2↑+12nCO+12nCO2↑+14nH2O↑反应产物都是气态物质,同时放出大量热,体积迅速增大上万倍,因而导致爆炸。

呈粉末状的固体,铝粉、镁粉等不仅易燃烧,而且易分散在空气中,能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接触火源能引起粉尘爆炸。

(3)毒害性。

许多易燃固体,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如三硫化磷进行的燃烧:P4S2+8O2→2P2O5↑+3SO2↑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是烟雾性有毒气体,二氧化硫是窒息性气体,其浓度在0.005%时,是人在短时间能忍耐的极限值,当浓度达0.1%时,对人生命有危险。硝基化合物、氨基化合物、硫化物等燃烧时会产生氧化氯、二氧化硫、氰化氢等有毒气体,对人体有着不同毒害。

4.影响易燃固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因素

(1)熔点。

固体受热后能转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固体开始熔化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熔点。一般固体燃烧,都要转化为气态,才能燃烧,在固体转化为气态的过程中,是经过熔化、蒸发、分解才变成气态的。固体的熔点越低,越容易熔化和气化,固体的燃烧的速度也越快,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2)燃点。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可燃物在空气中和一定温度下,点燃后进行持续燃烧。能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固体的燃点是燃烧性的主要标志。燃点低的固体可燃物,只需要较少热量,就可使燃物温度达到燃点,容易点燃而进行燃烧,火灾危险也较大。表2-4-20中列出一些易燃固体的燃点,可以比较,燃点低的火灾危险性较大。

表2-4-20 一些易燃固体的燃点

(3)自燃点。

凡是不需要明火作用,物质由于本身化学反应或受外界温度、湿度影响,发热并积热不散而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物质能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表2-4-21中列出一些固体的自燃点,比较可看出,自燃点较低的物质,容易自燃,火灾危险也越大。

表2-4-21 一些易燃固体的自燃点

大多数固体的自燃点低于液体和气体的自燃点。这是由于固体分子密度大,蓄热条件好,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发生自燃。

(4)比表面积。

同一固体的单位体积,切碎后的表面积明显增大。固体增大后的表面积和原来的表面积相比,所得的比值,称为比表面积。

同一固体物质的比表面积越大,火灾危险也越大。这是由于物质燃烧是与氧的化学反应,固体的比表面积大,和氧接触面增大,氧化容易,燃烧也快。因此,固体的比表面积越大,火灾危险性也越大。由此可见,易燃固体宽而薄的形状、粉碎的颗粒细小,固体越松散,其比表面积越大,越容易燃烧,火灾的危险性也越大。

(5)热解温度。

由大分子组成的物质,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大分子的化学键发生断裂,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称为热分解。物质分子发生分解的最低温度,称为热解温度。

固体物质除单质固体外,在燃烧过程中,通常需要受热分解出气态物质,才能进行燃烧。热解温度低的物质,容易燃烧。热解温度越低的固体火灾危险性越大。

(四)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1.氧化剂的概念

凡是能氧化其他物质而自身还原,也就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的物质称为氧化剂。通常把得电子能力强的物质,称为强氧化剂,把得电子能力弱的称为弱氧化剂。

由于大多数的有机化合物都是以共价键组成的,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在分子内的原子之间没有明显的电子得失,就不用电子得失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常把与氧化合成失去氢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失去氧或获得氢的物质称为氧化剂,把获氧或失氧的物质称为还原剂。

氧化剂大多数是固体物质,也有液体和气体物质。常见的气体氧化剂有氧气、空气、氯气等。

氧化剂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物质,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能。遇酸、碱、潮湿、高温或还原剂、易燃物品等,或受摩擦、撞击均能引起分解放出氧原子和大量热。因此,氧化剂具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2.氧化剂的分类

氧化剂分为无机和有机物两大类。又按其氧化能力强弱分为两级。

(1)一级无机氧化剂。

这类氧化剂大多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及其盐类。它们的分子中含有过氧基或高价态元素,其性质不稳定,易分解,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这类物质包括以下五类物质:①过氧化物类。分子中含有过氧基,极不稳定,易放出原子氧,有较强的氧化性。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等。②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类。分子中含有高价态的氯原子。如高氯酸钾、高氯酸铵、高氯酸钡等。③硝酸盐类。分子中含有高价态的氮原子,易获得电子变为低价态的氮原子。如硝酸锂、硝酸钾等。④高锰酸盐类。分子中含有高价态的锰原子。如高锰酸钾、高锰酸钠等。⑤其它。如银催化剂、铝催化剂等。

(2)二级无机氧化剂。

二级无机氧化剂比一级无机氧化剂相对稳定些,也容易分解,也有较强的氧化性,易引起燃烧,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

二级无机氧化剂有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类、过氧化物类、卤素含氧酸及其盐类、高价态金属酸及其盐类、其他氧化物。①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类。在硝酸盐的分子中,有正价的氮原子,亚硝酸盐的分子中,有正三价的氮原子,易获得电子变为低价态的氮原子。如硝酸镧、硝酸镉、亚硝酸钠、亚硝酸钙等。②过氧化物类。分子中含有过氧基,在反应中放出氧原子。如过二硫酸钠、过硼酸钠等。③卤素含氧酸及其盐类。分子中含有高价态的卤原子,易获得电子变为低价态的卤原子。如溴酸钠、高碘酸等。④高价态金属酸及盐类。分子中有高价态的金属原子。如铬酸、重铬酸钠、高锰酸银等。⑤其他氧化物。有些氧化物不稳定,易分解放出氧原子。如氧化银、五氧化二碘等。

(3)一级有机氧化剂。

这类有机物大多数是过氧化物或硝基化合物,都含有极不稳定的氧原子,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引起燃烧和爆炸。

①有机过氧化物类:分子中含有过氧基,易分解放出氧。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二异丙苯、过甲酸等。

②有机硝酸盐类:有机硝酸盐类与无机硝酸盐类相似,分子中含有高价态的氮原子,易获得电子,变为低价态的氮原子。如硝酸胍、硝酸脲等。

(4)二级有机氧化剂。

这类有机物均为有机过氧化物,也易分解放出氧,其氧化性低于一级有机氧化剂。如过氧乙酸、过氧化环乙酮等。

3.氧化剂的火灾危险性

氧化剂的火灾危险性主要是具有强的氧化性和助燃性、爆炸性、易分解、毒害性。

(1)氧化性和助燃性。

氧化剂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具有强的氧化性,这是由于有较强的获得电子的能力,当接触还原剂时,能将其氧化。氧化剂中的含氧化合物都有释放氧的能力,因此,有氧化和助燃的作用。

(2)爆炸性。

①经摩擦、震动、撞击能引起爆炸。如氯酸钾、过氧化二苯甲酰等。

②有些氧化剂与粉状可燃物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受热容易燃烧或爆炸。如氯酸盐、硝酸盐与硫、碳、铝、锌粉等混合后,研磨即发生爆炸。如氯酸钾与硫反应:

③与酸反应会发生爆炸,如氯酸钾与硫酸的反应:

3KCLO3+2H2SO4→3KHSO4+HCLO4+2CLO2+H2O↑

二氧化氯极不稳定,易分解成氯气和氧气,从而引起爆炸。

(3)易分解。

①遇热分解。

氧化剂有的分子不稳定,受热分解析出原子氧,同时放热。如硝酸盐的分解反应:

过氧物遇热分解,放出原子氧,如过氧化钠:原子氧比分子氧具有更强的氧化性。

②遇水分解。

有些氧化剂遇水分解,特别是活泼金属的过氧化物。如过氧化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③光照分解。

有些氧化剂在日光照射下,能迅速分解,并放出氧。如溴酸银、氧化银等。

④复分解。

较强的氧化剂与较弱的氧化剂之间接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高温引起着火、爆炸。如亚硝酸盐、次亚氯酸盐等遇到比它强的氧化剂时,即显示还原性,猛烈反应而引起着火、爆炸。

(4)毒害性。

很多氧化剂不仅本身有毒,而且有些氧化剂反应后,生成有毒物质。

4.影响氧化剂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氧化剂火灾危险的主要因素,有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分解温度以及外界条件。

(1)化学组成中的非金属元素。

①化学组成中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这是由于非金属具有获取电子的能力,非金属性越强,获取电子能力也越强。在卤族元素中,氟酸、氯酸及其盐类列为一级氧化剂,而溴酸、碘酸及其盐类为二级氧化剂。

②化学组成中的金属元素。氧化剂化学组成中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氧化性也越强。由活泼金属组成的硝酸盐及氯酸盐的氧化性也越强。因此,由活泼金属锂、钠、钾组成的硝酸盐多数列为一级氧化剂,而活泼性差一些的金属镁、铁、铅的硝酸盐为二级氧化剂。

③阳离子带正电荷。阳离子所带正电荷越多,就越容易获取电子,其氧化性也越强。由此,正四价的锡离子比正二价锡离子,具有更强的氧化性。

④多价态的元素。化合物中含有多价态的元素,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氧化性越强。例如:NH3、NaNO2、NaNO3中的N分别为3价、3+价和5+价,其氧化性依次增强。硝酸盐多为一级氧化剂、亚硝酸盐则为二级氧化剂,而氨则不属于氧化剂。

(2)分子结构。

从分子结构特点来看,在无机和有机氧化剂的分子中含有过氧基的,均有强的氧化性。

(3)分解温度。

氧化剂的分解温度,大多都在500℃以下。氧化剂分解温度越低,受热易分解,氧化性越强,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过氧化钠的分解温度为460℃,氯酸钾为400℃,高氯酸钾为420℃,氯酸钠为350℃,高锰酸钾为200℃,过氧化苯甲酰为105℃。可以看出,其中的过氧化苯甲酰的分解温度最低,火灾危险性也最大。

(4)外界条件。

氧化剂的化学稳定性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大。在遇酸、遇水、遇热、摩擦和撞击等作用下,均能降低其稳定性,氧化性增强,也就增加了火灾危险性。

有机氧化剂与无机氧化剂相比较,一般情况下,有机氧化剂比无机氧化剂有着更大的火灾危险。这是由于有机氧化剂的氧化性强,本身又是可燃物,而且有些有机氧化剂的分子内各元素还能进行自身氧化还原反应。例如:

4KCLO3=3KCLO4+KCL

物质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强弱的根本原因,也是鉴定火灾危险性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五)自燃物品

1.自燃物品的概念

凡不需要与明火接触,而是由于本身发生化学反应或受到外界温度、湿度的影响发热、积热达到自燃点自行燃烧的物质,称为自燃物品。

2.自燃物品的分级

按自燃物品的化学反应速度和火灾危险程度,将自燃物品分为两级。

(1)一级自燃物品。

这类自燃物品,是一些化学物质活泼或易分解的物质。由于自燃点低,能在空气中迅速氧化,燃烧猛烈,燃烧速度快,具有较大火灾危险性。例如:黄磷、硝化棉、三甲基硼、三乙基锑、三异丁基铝、铝热剂等。

(2)二级自燃物品。

这类物质在空气中,氧化速度缓慢,在蓄热条件下,能自行燃烧。二级自燃物品是些含油类的物品。桐油漆布及其制品;油绸及其制品;油浸的棉、麻、毛、丝及野生纤维;油纸及其制品;蜡布、蜡管、蜡绸;浸油的细金属屑等。

3.自燃物品的火灾危险性

自燃物品的火灾危险性,主要具有自燃性、遇水发热性、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1)自燃性。

能发生自燃,是自燃物品共同特性。自燃物质由于容易被氧化、自燃点低、有些化学性质不稳定,分子含有双键和三键,容易自行燃烧,因此,这类物质潜伏着火灾危险。

①氧化发热。

铁的硫化物与空气接触,在低温下能急速氧化,放热而发生自行燃烧。如:二硫化铁遇到空气,立刻发生氧化反应放热而自燃。

FeS2+O2→FeS+SO2↑+223焦

硫化铁燃烧式:

4FeS2+11O2→2Fe2O3+8SO2

②自燃点低。

自燃物品的自燃点,都在200℃以下,在空气中迅速氧化而自燃,燃烧猛烈。例如:黄磷的自燃点34℃,常温下遇空气即刻自燃。

4P十5O2→2P2O5

③稳定性差。

硝化纤维及其制品,由于本身有含氧的硝基(-NO3),分子化学性质不稳定,在常温下能够缓慢分解,放热量越来越多,而发生自燃,燃烧迅速。例如:赛璐珞自燃点为180℃,由于缓慢氧化逐渐降低自燃点,而变质品的自燃点为154℃,如用纸袋包装,在130℃就有着火的危险。

④分子含有不饱和键。

油脂类的物质,氧化能力主要是由于分子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键,易氧化发热蓄热而自燃。例如,在油酸分子中含有一个双键,亚油酸分子中有两个双键,亚麻酸分子含有三个双键。双键具有较高的键能,容易在空气中氧化,并放出热量。因此,油纸、油布会因卷紧存放,散热不良而自燃。

(2)遇水发热。

遇水或潮湿,有些自燃物品能氧化发热。水份能促使煤堆、油纸、油布受潮发热,引起自燃。烷基铝类如三乙基铝与水作用放出大量热和乙烷,导致乙烷燃烧:

(C2H5)3AL+3H2O→AL(OH)3+3C2H6↑+Q

乙烷的燃烧式:2C2H5+7O2→4CO2↑+6H2O↑

(3)毒害性。

有些自燃物品本身及其燃烧产物,对人有毒害性。如黄磷服用0.15克可使人致死;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在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003毫克/米3。硝化纤维及其制品燃烧产生的氧化氮对人有毒害性和刺激性。

4.影响自燃物品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自燃物品火灾危险性,主要是氧化剂、温度、湿度和蓄热的条件。

(1)氧化剂。

自燃物品的自燃,需要在一定的氧化物质中,才能发生。黄磷在空气、氧气或氯气中自燃;硝化棉在空气中或氧气中自燃;烷基铝在空气中自燃。因此,黄磷存放在水中,硝化棉存放在25%乙醇中,烷基铝储存在苯稀释至10-20%的浓度中,是为了使自燃物品与氧化剂隔离。

(2)温度。

温度对自燃物品有明显影响,温度升高使化学反应加快。自燃点低的物质,温度升高容易达到自燃点而发生自燃。环境温度越高,越容易引起自燃物品的自燃。

(3)湿度。

湿度对一些自燃物质,能加速其氧化或分解,导致发生自燃。因此,潮湿能促使稻草、煤、油纸、油布的自燃。

(4)蓄热条件。

一些自燃物品由于缓慢氧化放热,处在散热不良条件,是这类物质发生自燃的重要因素。例如赛璐珞、油棉纱、煤堆、油纸等因环境散热差,热量不断积蓄达到自燃点,而发生自燃。

(六)遇湿易燃物品

1.遇湿易燃物品的概念

凡是遇水或潮湿空气能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可燃气体,同时放热,使其温度猛升到自燃点,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称为遇湿易燃物品。

2.遇湿易燃物品的分类

遇湿易燃物品按其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产生的可燃气体和放热的多少,将遇湿易燃物品分为两级。又按其化学组成分为六类。

(1)一级遇湿易燃物品。

遇水或酸反应剧烈,产生大量可燃气体和大量热,引起燃烧或爆炸。

(2)二级遇湿易燃物品。

遇水反应较缓慢,产生可燃气体,放出较少的热量,遇到火源发生燃烧或爆炸。

(3)遇湿易燃物质分为六类。

遇湿易燃物质按其种类不同,又分为六类:①活泼金属及其合金类;②金属氢化物类;③金属碳化物类;④金属磷化物类;⑤硼氢类;⑥金属粉末类。

遇湿易燃物品的分级与分类,见表2-4-22。

表2-4-22 遇湿易燃物品的分类分级

3.遇湿易燃物品的火灾危险性

(1)燃烧性。

许多遇湿易燃物品与水发生剧烈化学反应,能从水中夺取氧并与之化合,产生可燃气体,放出大量热,使可燃气体猛升到自燃点而发生燃烧。如金属钾、钠、磷化钙、硅化铁等,与水反应引起猛烈燃烧:

上式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氢气和磷化氢迅速升温达到自燃点而猛烈燃烧。

二级遇湿易燃物品与水反应较慢,放热较少,产生的可燃气体,接触明火而燃烧。如氢化钙、氢化铝、碳化铝等,与水反应产生可燃气遇火而燃烧:

(2)爆炸性。

①一些遇湿易燃物品与水反应速度快,放出可燃气体,在空气中很快扩散,达到爆炸极限,接触火源能发生爆炸。如三氯化铝、碳化钙等。

上面反应产生的氯化氢和乙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能爆炸。

②遇湿易燃物品在容器中,与水反应,产生大量可燃气和热量,随着温度不断地升高,容器内压力也不断增大,当压力超过容器允许压力而继续增大时,能将容器胀破而爆炸。

③遇湿易燃物品遇酸和氧化剂反应剧烈,遇酸比遇水反应更剧烈,而发生爆炸。如锌粉与硫酸、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

(3)毒害性和腐蚀性。

有些遇湿易燃物品本身或燃烧产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腐蚀性。如硼氢类的毒性比氰化氢和光气的毒性还大;磷化物与水反应,放出的磷化氢是有毒气体。

有些物质,如碱金属及其氢化物、碳化物等,具有较强的吸水性,与水反应生成的强碱具有腐蚀性。

4.影响遇湿易燃物品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因素

遇湿易燃物品的火灾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组成和金属的活泼性。

(1)物质的化学组成。

遇湿易燃物质的化学组成不同,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产生的可燃气体也不同。

①金属氢化物、硼氢类、金属硼氢化物等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和大量热,引起燃烧或爆炸。例如氢化钠、二硼氢和硼氢化钠与水的反应:

②金属碳化物、金属磷化物、金属硫化物等与水反应,放出相应的可燃气体和热量,由反应热或接触火源引起燃烧、爆炸。例如:

在以上的反应中产生的乙炔、甲烷、硫化氢、磷化氢,均为可燃气体,而磷化氢在空气中能自燃。

保险粉(低亚硫酸钠)中的硫原子易失去电子,故保险粉是强还原剂。保险粉不稳定,易氧化和分解。受潮分解、加热至180℃即发生爆炸。因此,保险粉是发生事故较多的遇湿易燃物品。

(2)金属活性。

金属与水的反应能力,取决于金属的活泼性。金属的活泼性越强,越容易与水反应。越是活泼的金属及其化合物,还原能力越强,与水中的氧化合越容易,反应也越剧烈。

①锂、钠、钾、钙等活泼金属,在常温下与水反应剧烈。如钾与水的反应剧烈:

②镁、铝、锌、铁等活泼性差一些的金属,在高温下或粉末状,能与水反应,如锌与水的反应:

③铜、银、金、铂等活泼性更差的金属,则不能与水反应。

这说明,遇湿易燃物品和水的反应能力,主要是由于物质化学组成和金属本身的活性内在因素所决定的火灾危险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