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22页(4344字)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人体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临床以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靡、拒乳、面色苍白或发灰、皮肤粘膜瘀点、黄疸、肝脾肿大等为主证。本病属中医学“胎热”、“胎毒”、“疮毒走黄”等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主要是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乘虚而入,可通过胎盘、皮肤、粘膜、消化道及呼吸道等侵入血循环而致病。

中医学认为新生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邪毒侵入营血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病史

常有母亲产前及临床感染,胎膜早破,水污染及新生儿皮肤粘膜破损或感染等病史。

二、临床表现

1.轻者可无特殊症状与体征。或有一般感染中毒症状,如吸吮无力,吸乳减少,哭吵不安,对外反应低下,体温异常(发热或体温不升),面色苍白,皮肤黄染。

2.重者除有一般感染中毒症状外,患儿常不哭不动,拒乳,面色青灰或发绀,黄疸迅速加重,皮下可见出血点,肝脾肿大,进行性贫血,甚至惊厥、昏迷、休克及发生DIC。

3.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肺炎和肺脓肿。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培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争取在抗生素前,分两个部位抽取,送检双份标本,抽血困难时,也可一次取血,更换针头分别注入2~3个培养瓶,每份需血0.5~1ml即可。

2.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杆状核≥20%中性粒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5.0×109/L,或生后3日白细胞总数20×109/L。

3.微量血沉>15mm/h。

4.C-反应蛋白:-~卌。

5.疑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可能,有条件做鲎试验,阳性有诊断意义。

6.皮肤、脐部脓性分泌物,尿、便、鼻或咽部分泌物,痰或浆膜腔液等标本的培养,涂片找菌。

7.有黄疸可作血间、直接胆红素检查。

8.疑有宫内感染,可生后6小时内取胃液作涂片检查,如白细胞超过4个/Hb,提示有感染可能。

〔鉴别诊断〕

新生儿溶血症:可表现黄疸、贫血、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但见严重的溶血性贫血而并无感染征。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邪毒炽盛

发热烦躁,哭闹不安,皮肤粘膜可见出血点或黄染,腹胀,肝脾肿大,甚则神昏、惊厥,舌质红,苔黄少津,指纹紫滞。

二、毒陷正虚

精神萎靡,不吃不哭,体温不升,肤色苍白、青灰或明显黄染,或有出血点,甚则气息微弱,四肢厥冷,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或隐而不显。

三、余邪未清

低热或不规则间歇发热,嗜睡或哭闹不安,吮乳较少,较易出汗,尿较黄,面色苍黄或苍白,舌质较红少津,苔薄黄或薄白,指纹淡紫或滞。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必要时给鼻饲或静脉补液。

2.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

3.及时清除局部感染灶。

二、中医分型治疗

1.邪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清营汤加味。

角8~10g 生地4~6g 玄参、麦冬、丹参、当归、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各3~5g 竹叶、黄连各2~3g 板蓝根、茵陈各6~10g 地锦10g 西洋参2~3g

加减:伴惊厥、昏迷者,可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2.邪陷正虚

治法:益气解毒,扶正祛邪。

方药:参附汤加味。

人参1.5~3g 附子1~1.5g 黄芪、当归、金银花、玄参、麦冬、丹参各3~5g 板蓝根、茵陈各6~10g 地锦10~15g

加减:四肢厥冷加桂枝;神昏加苏合香丸。

3.余邪未清

治法:养阴清热,益气健脾。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丹参、紫花地丁各3~4g 生石膏、麦冬、山药各4~8g 人参1.5~3g 地锦8~10g

加减:便干加火麻仁、瓜蒌仁。

三、抗菌疗法

1.药物的选择与配伍

(1)病原菌不明,可联合应用青霉素类与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青霉素有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羟苄青霉素,新型青霉素Ⅱ或Ⅲ,可任选一种。

(2)病原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金葡菌或出生3日后发病者,可用青霉素、红霉素或新型青霉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噻吩、头孢噻啶等。

(3)病原菌为大肠杆菌或出生3日内者,宜首选氨苄加氨基糖甙类,4~5日不见好转可加用丁胺卡那15~20mg/(kg·d)或头孢唑啉,先锋必,菌必治或复达欣等。

(4)病原菌为绿脓杆菌,首选羧苄青霉素200~400mg/(kg·d)或妥布霉素。

(5)厌氧菌感染用林可霉素加氯霉素或灭滴灵。

2.用法及疗程:用药初期应根据病情、日龄、体重给予足够剂量,均以静脉点滴。持续到炎症控制,体温正常,血培养转阴后改用肌注,并维持1~2周后停药,一般败血症疗程为2~3周。

四、支持及对症疗法

1.适当给予输血浆5~10ml/kg·次,有贫血和血小板低下时应输血。

2.近些年有输粒细胞及免疫球蛋白,尤其是特异型高效免疫球蛋白作为抢救危重儿的辅助治疗方法。

3.最近提出输纤维结合蛋白,可加强网状内皮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活性,此疗法尚在试验阶段。

4.并发休克应给予扩容,用低分子右旋糖酐10ml/kg·次,继给多巴胺5~15μg/(kg·min),葡萄糖静点。

5.并发高胆红素血症,以间胆增高为主,可进行光疗,直胆升高时可保肝治疗。

五、其他疗法

1.换血疗法:70年代以来交换输血作为严重败血症的辅助疗法已广泛应用。

2.免疫核糖核酸:目前试用的有抗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种免疫核糖核酸。

六、单方验方

1.火府丹:生地10g,木通6g,黄芩10g,甘草3g。每次3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本病高热者。

2.银翘生脉散:银花6g,连翘6g,黄芩6g,人参6g,陈皮3g,麦冬4g,五味子4g。水煎服,每次3~5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本病由肺炎所致。

3.僵蚕、紫草各10g,大黄6g(另煎),青蒿15g,败酱草20g,甘草3g,每日1/2剂,每日3次口服。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板蓝根、蒲公英、穿心莲具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减轻内毒素血症及抗内毒素作用,临床用之有菌毒并治的效果,可弥补抗生素之不足。临床实验表明,板蓝根所含嘌呤、嘧啶及吲哚类成分可干扰病毒DNA合成。黄连溶液在低浓度时主要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而高浓度时具有杀菌效力,其机理主要作用于细胞壁,使中膈变形,还可使细胞质出现高电子密度的颗粒或团块,导致核糖体和细胞壁改变,干扰细菌蛋白质生物合成而起到抗菌作用。

分享到: